孩子的生存状态如何?是积极还是消极?是被动还是主动?可能许多家长都不曾考虑过,但正是这种状态,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班上的同学中,有的同学每天都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也知道该怎样去做,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他们的每个行动都是受自己的大脑支配的。遇到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抬爱生活,知道珍惜并合理利用时间,这些同学做了自己生活的主人。还有些同学,早上不想起床,不知道自己新的一天有什么任务,到了学校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是随意性地与别人闲聊,上课也随着盵的兴趣来,有兴趣的就听一些,也不知道自己听的目的是什么。对自己的未来从没有考虑过,在他们也关心的事情当中更多的是自己感官的享受。如果这一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欲望,他们就感觉“爽”,否则就是“不爽”。他们不关心自己的未来,喜欢玩游戏,因为那是满足自己欲望的最好的方式,玩起来就忘乎所以。他们从不用自己的脑子安排自己的生活,而是跟着感觉走,无目标,无方向。这是两个极端,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或者有不同侧重的。前者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生存状态,后者则是一消极的被动的生存状态。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积极的主动的生存状态往往能够使他不断进取,不断取得成功,而后者则很难有所成就。
那些同学之所以有积极的主动的生存状态,是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目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巨大吸引力促使他们战胜自己身上的惰性和不良习惯,在自己的目标与自己身心享受方面,放弃了自己的身心享受,一切只为自己的目标。而那些消极的被动的生存的同学则更多地考虑的是自己身心的享受,别的什么都不在意,甚至自己的躯体。
这两种生存状态最初都萌芽于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积极的生存状态形成于家庭早期就教会了孩子学会克制自己,从小就让他认为生活中不可能任意妄为,必须要有所顾忌。消极的生存状态形成于早期家长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有什么要求,只要一哭闹也上解决,使他渐渐地形成了这样一种意识,即我的要求都会也应该满足。
人生是一张单程票,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年劲的父母往往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就成为事实上的父母了,在孩子教育方面往往是长着教着摸索着,等到孩子出了问题才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改变一个孩子是很难的。父母们所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成绩,成绩好了非常高兴,成绩不好,不是打就是骂。却没有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加以关注。如果关注一下孩子的日常生存状态,适时加以调整,那么孩子的学习肯定会是令一种情况。即使成绩达不到十分理想的程序,但他的做事态度本身足以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那么如何调整孩子的生存状态呢?首先是给孩子定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不能仅是家长的意愿,要把家长的意愿就孩子内心的一种渴望。其次是从日常生活细节上关注并引导。如果办事要有计划性有目的性。事情办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多长时间完成。在自己支配的日子里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能否按自己的计划去做。等等。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表率。第四是家长要有恒心,长期坚持,还要有耐心,对孩子生活中出现的反弹现象要及时加以调整和纠正。第五,家长应多从心理层面上关注影响孩子,注意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把家长的要求变成孩子自觉行动的愿望。
关注孩子的生存状态,就是关注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