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教育案例写作“三忌”作文

2016-11-12 
教育案例写作“三忌”韩素静教育案例应该怎么写,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刚开始进行教育写

教育案例写作“三忌”

韩素静

教育案例应该怎么写,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刚开始进行教育写作的教师来说,能够交代清楚案例涉及的背景、起因、过程、教师所采取的对策、措施以及案例给人的启示、目的就不错了,这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描述性案例。但,在度过了最初的描述期后,要想让撰写的教育案例再提升一个台阶,我们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迟到以后

上课铃声已响过十多分钟。我正讲得起劲时,一个轻微的“报告”声打断了我。我转头一看,我班的调皮鬼小李站在门口正摇头晃脑,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我心中的不快油然而生:“都什么时候了,还好意思进来上课?”但转念一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是七八岁的孩子呢!或许闹钟坏了,或许车堵得厉害,或许……我想了想,转过脸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小李今天来学校路上堵车了,瞧他多着急啊!都跑出了一身的汗!让我们一起为他鼓掌!”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响过之后,小李不再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的脸变红了,头低了下去……

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迟到的小李了。这正应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那些各方面表现得都不是那么好的学生,如果犯了错误,往往会破罐子破摔,摆着一副等着挨批的姿态。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请反复告诫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宽容,要冷静,切不可操之过急。

(注:案例来源于陈大伟的《教育案例写作研究》)

这是一个描述性案例:一个孩子上课迟到了十几分钟,又表现得无所谓,这是案例的发生的背景和起因。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后进生身上经常发生,具有典型性,值得书写。那么,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应对呢?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应对方式很机智:用宽容代替惩罚,用表扬代替批评。这是教师实施策略的过程,也是故事的发展过程,最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小李的脸变红了,头低了下去。从此,再也见不到迟到的小李了。”案例的最后,还有作者从中得到的启示:“遇到这种情况,请反复告诫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宽容,要冷静,切不可操之过急。”

这个片段虽然短小,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很清楚,既有问题情境,也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事件给予的启示。也就是说,这个案例各种要素都齐全,但是,这个案例是否可以进一步提升呢?如果进一步提升,我们应该从哪些地方着手思考呢?我们不妨来做一下分析。

首先,案例用词忌绝对化,避免片面夸大教育结果。

我非常理解教师撰写成功教育案例时的心情,当老师抓住一个成功案例时,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写作时也难耐激动,在这样的心情下,出现一些夸大教育结果的词语似乎是难免的。案例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迟到的小李了。”看着这句话,我有了些许的疑问,这句话是怎么得到了?是教师有意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观察得出来的结果吗?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个孩子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改变,我不是否定一次谈话就改变一个人一生命运的情况,我只是想强调: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反复、复杂的艺术,一蹴而就的教育可能有但一定很少,只可遇而不可求。基于教育的这一特点,对于教育结果的描述一定要慎重,不可为了突出此次教育行为而盲目夸大教育结果。教育案例要尊重事实,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阐释,遣词造句要留些分寸,把话说得太满,很多时候恰恰是堵住了自己的退路。

在上述案例中,作者引用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话:“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这句话中,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为什么要用上“有时”一词呢?去掉“有时”不行吗?这就是语言的严密性,也就是说,这种“强烈的道德震动”并不一定是任何场合、面对任何对象都会发生预期的教育效果,并不是所有的“宽容”都能比惩罚引起的道德震动强烈。“有时”让我们意识到,同样的教育手段产生的教育结果具有多种可能性,也说明了教育规律产生作用的条件性和情境性。从这点上来说,教育案例的语言一定要严谨,要凸显语言的严密性。

这让我想到某次经验交流会上一位老师的发言,这位老师说:“我给大家推荐三本书……读了这三本书,你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听他这样说,我只有一个疑问:这三本书我早在五年前就读过了,但教育中我仍然有很多的疑惑啊?评价班主任“优秀”的标准是什么?仅凭读了三本书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这“优秀”的门槛是否太低了呢?要真是这样,那么教育部下发一个通知,所有的班主任都读这三本书不就行了吗?

话,不能说得太满,不能说得太绝对。每个人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角度,都会受到个人眼界和视角的影响和局限,我们的观点总是带着个人的认知倾向和所有过往的经验。这样说来,不把话说满,留一份余地,就是留了一份敬畏,留了一份退路。

除了不能把话说得太满外,教育案例中的语言要尽可能少一些情感的抒发,例如,有的作者喜欢在教育案例中用“我太激动了”“今天的课堂异常精彩”“听了他的发言,我高兴得潸然泪下”……对于案例,我们多做的是主观上的记述,客观上的情感,不易过多的渲染,精彩与否,交给读者评价就可以了。

对于一些引用的语句是否标注某某说也是一个技术。对于特别知名的语句,我们可以标注上作者和出处,例如雅斯贝尔斯的“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多云”等。但如果是较为普通的句子,就没有标注的必要,因为我们听来的或者看来的出处,并不一定是原创,你看到的出处,可能也是引用,所以,对于这样的句子,我们只强调这句话就行,具体谁说的,可以忽略。

第二、案例结尾忌肤浅化,力争深入探究规律性。

教育有共性,但每个案例又都具有个性,同样的措施放在不同的案例中,案例的走向以及结果可能不尽相同,因为这跟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人物或其他点点滴滴的因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怎么针对极具个性的教育案例进一步深入分析,找到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找到教育案例背后隐藏的规律呢?

我们还针对上述案例来说吧。对于上述案例,要想让这个案例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就不能就这样戛然而止,这只是陈述了一个教育故事而已,我们要在陈述这个事件的经过之后有一个更为深入的思考,要找到这个案例中主要矛盾点,然后深入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案例的主要矛盾点就是:为什么小李开始对迟到无所谓,被老师一表扬,反而不好意思,并从此改掉了迟到的毛病呢?

小李的这种反应很值得研究,针对小李的反应我们可以让思考铺展开来: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迟到时,他表现出来的是惊慌或胆怯,唯恐分散了同学的注意力,影响了同学上课,但小李迟到了还“摇头晃脑,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小李是个“调皮鬼”,前文已经有这样的交代。这样的孩子会经常犯错误,经常受到批评,也许,他已经对批评产生了“抗药性”和“免疫力”。“站在门口摇头晃脑,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也许正是这种麻木心态的反应,也就是说,他已经习惯于接受批评,承受一切消极后果,这一次他也预计,老师将会给予不满和批评,他已有了心理准备。但是,这一次出乎意料,他等来的却是老师的表扬和全班同学的掌声,那一刻,他内心起了怎样的变化呢?其实,像小李这样的孩子,内心一样有着被欣赏被肯定的需求,只是他们由于自身的不良表现,在多次受批评之后,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是一股生命的动力,它只会被压抑,不会消失,当教师从善意的角度去评价小李的违纪行为时,当全班同学为他鼓掌送去掌声时,他“怎么样都无所谓”的表象迅速瓦解了,他于是“低下头,红了脸”。

如果上述案例没有戛然而止,而是进行了这样一番分析,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个偶然发生的事件中揭示出必然的规律:当教育对象是一个长期得不到肯定和欣赏的孩子,当这个孩子由于经常受到批评而对老师的教育麻木、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不妨用宽容和表扬试着去唤醒他们上进的愿望,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如果有了以上分析,那么,这个具有个性的教育案例就有了教育共性,就揭示出了教育现象背后隐藏的教育规律。所以,教育案例,当陈述完毕之后,尽量进行深入分析,寻找普遍的规律,避免结尾肤浅化。

第三、案例思维忌单一化,力求思维严密多元辩证。

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出现非黑即白、非白即黑的二元对立思维。上述案例中也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于迟到这一现象,有的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批评,不听孩子做出任何解释;而案例中的老师恰恰相反,他在没有听从孩子解释的情况下想当然地给出了一个原因——“堵车”,于是对孩子进行夸奖。迟到了不批评反而进行夸奖,这显然没有经过调查了解而做出的“艺术处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是否所有的孩子在迟到的时候都适合夸奖?在运用“教育艺术”的时候,是否就可以不尊重事实?

有了这样的疑问,我们就可以进行一番分析:为了教育艺术是否可以放弃“实事求是”的价值。经过分析我们会发现,“实事求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具有绝对价值,任何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科学研究都是“伪科学”。但在涉及人的心理领域里,“实事求是”有时没有绝对的价值。小李迟到后满不在乎,显示他对学校教育有一种麻木和抵触,在这一刻,是弄清小李迟到的真相重要,还是唤回他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更重要?显然是后者,我们可以暂时性地把真相隐去,等课后再做详细了解也不迟,因为在教育实践领域,我们所追求的育人价值就是“激励学生成长”。

针对是否所有的孩子是否都适合表扬的疑问,也有可能出现意外。王晓春老师在《今天如何做教师》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老师对一学生采用赏识的方式,但一点效果都没有。有一天,老师决定对该生放弃了,就对着那个学生大发一顿脾气。没想到,这次的“当头棒喝”竟然让这个学生幡然醒悟,因为他觉得这是老师恨铁不成钢,而以前一味赏识时,他觉得那是老师在糊弄他,根本没有把他当成“自己人”。

这样说来,教师在处理教育问题时,要确保思维的严密性。如果当时的思维不严密,那么在事后的案例写作过程中,也要注意到这一点,要尽量把朴素的经验上升到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认识上,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适当的辩证思维以及开阔的理论视野。

总而言之,撰写教育案例是一个简单而又不简单的事情,对于初入门的教师来说,能够记下来并写清楚已属不易,但是,当我们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让自己的思维更深入一点,让思考更全面一点,用哲学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看问题。有了这样的训练,我们思维会越来越周密、越来越深刻。否则,“豆腐块”,会在帮助我们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继而成为我们成长中的桎梏。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