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与子宫壁剥离,称为胎盘早剥。胎盘早剥为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往往病急,进展快,如处理不及时,可威胁母儿生命。多见于经产妇,再次妊娠时易再发。
一、病因
胎盘早剥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但其发病机理尚未能完全阐明。
(一)血管病变 从临床观察胎盘早期剥离的病人中并发重度妊高征、慢性高血压及慢性肾脏疾病,尤其已发生全身血管病变者居多。当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引起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以致破裂出血,血液流到底蜕膜层形成血肿,便引起胎盘与子宫壁剥离。
(二)宫腔压力骤降 羊水过多破膜后大量羊水突然流出,或双胎妊娠第一胎儿娩出过快,均可因宫腔压力骤降、宫腔体积突然缩小而引起胎盘早剥。
(三)外伤 腹部直接接受撞击,或粗暴的外倒转术纠正胎位时,亦可造成胎盘早剥。
(四)脐带因素 脐带过短、绕颈、绕肢体,胎儿下降时牵拉而致胎盘早剥。
二、类型及病理
胎盘早剥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底蜕膜层出血,形成血肿,使胎盘自附着处剥离。如剥离面小,血浆很快凝固,临床可无症状。如果胎盘剥离面大,继续出血,则形成胎盘后血肿,使胎盘剥离部分不断扩大,出血逐渐增多,当血液冲开胎盘边缘,沿胎膜与子宫壁之间向子宫颈口外流出,即为显性出血。如胎盘边缘仍附着于子宫壁上,或胎盘与子宫壁未分离或胎儿头部已固定于骨盆入口,都能使胎盘后血液不能外流,面积聚于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即隐性出血。此时由于血液不能外流,胎盘后积血增多,子宫底也随之升高,当内出血过多时,血液仍可冲开胎盘边缘,向宫颈口外流,形成混合性出血(图94)。有时出血穿破羊膜溢入羊水中,使羊水变成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