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成和降解:去甲肾上腺素在化学结构上有一个儿茶酚胺的结构。在体内凡具有儿茶酚胺结构的化合物都称之为儿茶酚胺类物质,它们都由同一个前体(酪氨酸)生成,有共同的降解途径,在功能上也有类似之处。体内存在的儿茶酚胺成员一共有三个,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及多巴胺(DA)。这三种物质都可以成为神经递质。
儿茶酚胺的降解主要由单胺氧化酶(MAO)及儿茶胺酚氧位甲基移位酶(COMT)两种途径。
(2)贮存、释放和重吸收:合成后的NE贮存于囊泡之中。由于囊泡中NE的浓度大大高于胞浆,因此在贮存时,NE进入囊泡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是一种耗能的主动转运。有些药物如利血平,可以阻断这种转运,从而使胞浆中的NE不易进入囊泡而受到酶的降解。在利血平作用一段时间后,整个神经末梢中NE含量降低,功能降低。因此,利血平具有耗竭NE的作用。由于利血平能耗竭末梢中的NE,早年它常被用于临床治疗高血压病。NE的释放是以胞吐的形式释放的。释放后的NE,在突触间隙中主要以重吸收方式终止其作用。
(3)受体:能与NE相结合的受体属于肾上腺素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又可分为α及β两类。NE对这两类受体都有亲和性,都能与之相结合,但对α受体的亲和力更高。α受体主要存在于外周血管,特别是与动脉血压调节有关的阻力血管。它的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由于NE对小血管有很强的收缩能力,如果作皮下注射可以使局部小血管强烈收缩造成组织缺血而坏死,因此临床上皮下注射NE是禁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