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考试 > 执业护士 > 初级护师 >

2013年初级护师护理生理学辅导——体温调节(2)

2013-03-20 
体温调节

  (三)体温调节机制--调定点学说

  体温调节自动控制示意图调定点学说(Set-Point Theory)认为:体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中有个调定点,调定点有自身规定的数值(如37℃)。如果体温偏离此规定数值,则由反馈系统将偏差信息输送到控制系统,然后经过对受控系统的调整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如果PO/AH局部温度恰是37℃,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放电活动是平衡的;若局部温度高于37℃,则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多,结果使散热增多,产热减少,导致体温不致过高;反之,局部温度在37℃以下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而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使体温回升。

  病理情况下,如临床上的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而阈值升高,使调定点上移,机体在高水平上进行体温调节的结果。如调定点从37℃升高到39℃时,首先出现寒战等产热反应,直到体温升高与新的调定点相适应时才转为散热反应。只要致热因素不消除,产热与散热两个过程就继续在此新的水平上保持平衡。因此,发热并不是由于体温调节机能障碍引起,而是由于调定点上移的结果,属于主动性体温升高。还有一类病理性高体温,其体温高于正常是被动性的,是体温调节障碍所致,如体温调节中枢损伤(脑外伤等);散热障碍(先天性汗腺缺乏,环境高温所致的中暑);产热异常增多(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因此,体温及调节不仅具有生理意义,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