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的功能
盐酸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因而对维持胃和小肠内的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盐酸还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盐酸并为胃蛋 白酶作用提供了必要的酸性环境。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以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 的吸收。值得注意是,但若盐酸分泌过多,也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一般认为,过高的胃酸对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有侵蚀作用,因而是溃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 一。
2.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胃蛋白酶原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颗粒形式贮存在主细胞内。当细胞内充满酶原颗粒时,它对新的酶原的合成可产生负反馈作用。持续的刺激可使主细胞内的颗粒因释放而完全消失,但分泌仍继续进行,说明酶原也可以不经过颗粒的形式直接释放出来。
分泌入胃腔内的胃蛋白酶原在胃酸作用下或在已激活的胃蛋白酶作用下, 脱去一个小分子的多肽,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pepsin)。
胃蛋白酶的功能是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它主要作用于蛋白质及多肽分子中含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的肽键上,其主要分解产物是大分子多肽,而产生的小分子多肽 或氨基酸较少。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其最适pH为2。随着pH的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即降低,当pH升至6以上时,此酶即发生不 可逆的变性。
3.粘液和碳酸氢盐(Mucus and Bicarbonate)胃的粘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由上皮细胞、泌酸腺的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在正常人,粘液覆盖在胃粘膜的表面,形成一个厚约500μm的凝胶层,它具有润滑作用,可减少粗糙的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性损伤。
生理情况下,胃粘膜处于高酸和胃蛋白酶的环境中但是本身则不被消化。近年来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至少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胃粘液的粘稠度约为水的30~260倍,H+和HC03-等离子在粘液层内的扩散速度明显减慢,因此,在胃腔内的H+向粘液凝胶深层弥散过程中,它不断地与从粘液层下面的上皮细胞分泌并向表面扩散的HC03-遭 遇,两种离子在粘液层内发生中和。用pH测量电极测得,在胃粘液层存在一个pH梯度,粘液层靠近胃腔面的一侧呈酸性,pH为2左右,而靠近上皮细胞表面的 粘液则呈中性或稍偏碱性,pH为7左右。因此,由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筑的“粘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HCO3- Barrier)。能有效地阻挡H+的逆向弥散,保护了胃粘膜免受H+的侵蚀;粘液深层的中性pH环境还使胃蛋白酶丧失了分解蛋白质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胃粘液凝胶层临近胃腔一侧的糖蛋白容易受到胃蛋白酶的作用而水解为4个亚单位,这样,粘液便从凝胶状态变为溶胶状态而进入胃液。但一般来 讲,水解的速度与粘膜上皮细胞分泌粘液的速度相等,这种粘液分泌与降解之间的动态平衡,保持了粘液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4.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 内因子也是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分子量在50000~60000之间。内因子的功能是与进入胃内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维生素B12不被破坏,并促进其在肠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