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考试 > 执业药师 > 西药师 >

2013年执业药师西药师药理学考点——解热镇痛抗炎药(1)

2013-03-13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analgesic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它们在化学结构上虽属不同类别,但都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目前认为这是它们共同作用的基础。由于其特殊的抗炎作用,故本类药物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乙酰水杨酸是这类药物的代表,因此有人将这类药物称为乙酰水杨酸类药物。它们有以下三项共同作用。

  PLA2-磷脂酶A2;NSAIDS-非甾体抗炎药;PAF-血小板活化因子;

  5-HPETE-5-氢过氧化二十碳四烯酸;12HETE-12-羟二十碳四

  烯酸;Lipoxin-脂氧素;PGI2-前列环素;PG-前列腺素;TXA2-

  血栓素A2;LT-白三烯

  1.解热作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而对体温正常者几无影响。这和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不同,在物理降温配合下,氯丙嗪能使正常人体温降低。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及散热两个过程的精细调节,使体温维持于相对恒定水平(正常人为37℃左右)。传染病之所以发热,是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与释放内热原,可能为白介素-1(IL-1),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将调定点提高至37℃以上,这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因此体温升高。其他能引起内热原释放的各种因素也都可引起发热。内热原并非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因为实验证明,全身组织的多种PG都有致热作用,微量PG注入动物脑室内,可引起发热,其中PGE2致热作用最强;其他致热物质引起发热时,脑脊液中PG样物质含量增高数倍。这说明内热原可能使中枢合成与释放PG增多,PG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解热镇痛药对内热原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但对直接注射PG引起的发热则无效。因此认为它们是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的。治疗浓度的解热镇痛药可抑制PG合成酶(环加氧酶),减少PG的合成,而且它们对该酶活性抑制程度的大小与它们的药理作用强弱相一致。这类药物只能使发热者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也支持这一观点。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而且热型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故对一般发热患者可不必急于使用解热药;但热度过高和持久发热消耗体力,引起头痛、失眠、谵妄、昏迷、小儿高热易发生惊厥,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这时应用解热药可降低体温,缓解高热引起的并发症。但解热药只是对症治疗,因此仍应着重病因治疗。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