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错责任之外,法律中也将无过错责任列为责任认定的辅助原则。这并不是立法错乱,因为无过错责任的适用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见人跌倒扶不扶?这本不应成为困扰人的一个问题。但由于几起“见义勇为反遭诬”的个案广泛传播,令不少人对是否该伸出援手产生了怀疑、甚至是抗拒。近日送审的《深圳经济特区助人行为保护条例(草案)》对此作出立法回应。“草案”明确,在没有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应当认为救助人不是侵权行为人,而是好心施救人;只要救助人尽到通常注意义务的,不对救助不成功的后果承担责任。
这一条款早在“草案”征求意见时,就曾引发普遍关注。及至送审再度被媒体聚焦进而引发热议,并非是因为它在地方性立法中有什么“开创性”意义,而更关乎普通人的良心挣扎。这世上,终归还是见人跌倒愿伸手者多,但却没有人会愿意因为自己的援手而被诬陷甚至被索赔。公众盼望立法能够强化对见义勇为者的支持,以减少在面对“该不该伸手”时的犹豫,这种舆情反应完全可以理解。
从立法上看,深圳这一“草案”并无“创新”之处。在民事侵权责任认定上,中国尊奉过错责任为主的原则,这是常识。
当然,在过错责任之外,法律中也将无过错责任列为责任认定的辅助原则。这并不是立法错乱,因为无过错责任的适用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如《侵权责任法》第七条规定,“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就当下的立法而言,无过错责任主要适用于诸如环境污染、产品缺陷、高危作业等致人损害的情况。街头救助并不在这些特殊侵权行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