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表现
起病急缓不一。发病急者可以是突然高热、明显出血或全身衰竭或骨关节疼痛为早期症状。发病缓者常为面色苍白、疲乏或轻度出血。急性白血病四大症候群:
1.贫血 早期即可出现,随病程发展进行性加重。贫血主要原因是正常红细胞生成减少,此外,也与无效性红细胞生成、溶血及失血有关。
2.出血 约40%的白血病病人以出血为早期表现。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以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女病人月经过多、子宫出血常见。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易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而出现全身广泛出血。眼底出血可致视力障碍,严重时发生颅内出血,消化道或呼吸道的大出血。出血主要原因为血小板减少,但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减少、白血病细胞的浸润和感染毒素对血管的损伤等也可引起出血。
3.发热 半数病人以发热为早期表现,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型不定,伴有畏寒、出汗。白血病本身可以发热,但发热过高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成熟粒细胞减少,其次是人体免疫力降低有关。感染常发生的部位,以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可发生溃疡或坏死,也可有肺炎、肠炎、肾盂肾炎、肛周炎、肛周脓肿,严重可致败血症或菌血症。
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如肺炎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粪链球菌等。病人免疫功能缺陷也可引起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等。
4.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
(1)骨和关节:骨痛和四肢关节疼痛为白血病细胞浸润常见症状,胸骨下端局部压痛较为常见,提示骨髓腔内白血病细胞过度增殖,以儿童多见。
(2)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
系白血病细胞浸润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颈强直,严重者甚至抽搐、昏迷,病人脑脊液压力增高。CNS-L可发生在疾病的各个时期,但多发生在缓解期长期生存的病例,以急淋白血病最多见,儿童尤甚。由于化学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不能有效地被杀灭,因而引起CNS-L。近年来,化疗使白血病缓解率提高,生存期明显延长。
(3)肝、脾、淋巴结肿大:白血病细胞浸润多发生在肝脾,以急淋白血病为多见,表现为轻度到中度的肝脾大,表面光滑,偶伴轻度触痛。淋巴结轻到中度肿大,无压痛,尤以急淋白血病多见。
(4)皮肤及黏膜浸润:白血病细胞浸润可使牙龈增生、肿胀,皮肤出现皮肤粒细胞肉瘤、弥漫性斑丘疹、皮下结节、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等,多见于急单和急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5)其他部位:
(二)辅助检查
1.血象 少数病人白细胞计数在正常水平或减少,称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多数病人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超过100×109/L,称为高白细胞性白血病,分类检查约30%~90%以原始和(或)早幼细胞为主;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细胞性贫血,少数病人血涂片检查红细胞大小不等,可找到幼红细胞; 1/2病人血小板低于60×109/L,晚期血小板常极度减少。
2.骨髓象 骨髓检查是确诊白血病及其类型的重要依据。骨髓显示有核细胞显著增生,多为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主要为白血病性原始细胞,正常的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减少。
3.免疫学检查 主要用于急淋与急非淋白血病的区别,以及T细胞与B细胞白血病的区别。单克隆抗体还可将急淋白血病分为若干亚型。
4.细胞化学染色 常用有过氧化物酶染色、苏丹黑脂质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糖原染色等方法。协助区分常见白血病(急淋、急粒及急单白血病)的原始细胞形态。
5.其他
(三)治疗原则
1.对症支持治疗 病情较重的病人须卧床休息,最好是将病人安置在单间病室,骨髓移植病人应在无菌层流室进行治疗。
(1)纠正贫血:积极争取白血病缓解是纠正贫血最有效的方法。严重贫血可输注浓缩红细胞或全血。
(2)控制出血:血小板计数过低者出血,输注浓缩血小板悬液是最有效的方法。若发生DIC,应给予相应处理。
(3)防治感染:
(4)预防尿酸性肾病:尤其是白细胞很高的病人,由于白血病细胞的大量破坏(化疗时更严重),血清和尿液中尿酸浓度增高,可沉积于远端肾小管及集合管引起阻塞而发生尿酸性肾结石,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因此,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并碱化尿液,可给予病人别嘌醇,从而抑制尿酸合成。
2.化学治疗
急性白血病的化疗过程分为诱导缓解及巩固强化治疗两个阶段
(1)诱导缓解:是指从化疗开始到完全缓解。完全缓解标准是白血病的症状、体征消失,血象和骨髓象基本正常。急性白血病治疗前体内白血病细胞数量约为1O10~1013,达到完全缓解时体内白血病细胞数约减少到1O8~109以下。目前多采用联合化疗,优点是各药物作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且有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给药时剂量要充足,第一次缓解愈彻底,则缓解期愈长,生存期亦愈长。
(2)巩固强化治疗:巩固强化的目的是继续消灭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防止复发,延长缓解期,争取治愈。巩固治疗方法可用原诱导缓解方案或轮换使用多种药物,急淋白血病共计治疗3~4年。急非淋白血病共计治疗1~2年。
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防治 常用药物是甲氨蝶呤,在缓解前或后鞘内注射,可同时加地塞米松。也可用阿糖胞苷鞘内注射。需同时做头颅和脊髓放射治疗。若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已经发生,可用上述方法治疗。
4.骨髓或外周干细胞移植 原理是先用全身放疗和强烈的免疫抑制剂尽量将病人体内白血病细胞最大可能全部杀灭,同时充分抑制病人免疫功能,然后植入正常人的骨髓,以使病人恢复正常造血功能。进行移植的时间,目前主张病人年龄控制在50岁以下急性白血病第一次完全缓解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