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房颤的分类⑴初发性房颤(Primary):初次发作。
⑵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持续时间一般小于48h,也有持续到7天或以上者,能自动转为窦性心律。
⑶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不能自动转为窦律,但经过药物或其它方法治疗能转为窦律。
⑷永久性(Permanent):无法转回窦律,即使偶尔恢复窦律也很快转为房颤。
四、房颤的治疗进展
1.病因治疗和避免诱因2.抗凝治疗药物进展房颤是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阵发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与持续性房颤相同。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患者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已有的临床研究分析表明:华法林抗凝治疗能使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下降68%,病死率下降33%,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下降48%.华法林应用现状华法林可使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性降低68%.脑卒中高危的患者须服用,应用华法林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维持在2-3之间。由于医生及患者对出血风险的担心,频繁监测INR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临床上华法林应用严重不足,INR达标率更加有限。ACCP8推荐华法林的初始剂量为5-10mg,随后根据INR调整剂量,首次服用华法林后2-3天查INR,对于INR稳定者至少4w查一次。
新型抗凝药华法林由于其治疗窗口狭窄、容易引起出血、治疗过程需频繁监测INR来调整剂量,致其使用不便,患者依从性差,即便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房颤患者华法林的应用率也不足40%.理想的抗凝药物应该满足快速起效、有效抗栓、治疗窗口宽、无需频繁监测或不必监测凝血功能,并可以避免传统抗凝药物易导致的出血并发症等条件。目前正研究的新型抗凝药物涉及凝血瀑布中的许多环节,最重要的两个治疗靶点是Ⅱa因子和Ⅹa因子。研究表明,直接凝血酶抑制药和Ⅹa因子抑制剂已显示了良好的抗凝效应和安全性,且服用方便、无需常规监测,有望取代华法林成为未来抗凝治疗的主流药物。这其中包括西美加群(ximelagatran)(已撤市)、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利伐沙班(rivaroxaban)以及阿哌沙班(apixaban)等。
推荐CHADS2评分,提高抗凝药使用率在临床实践中评分工具的简单实用可能更为重要,故较倾向于根据美国指南使用CHADS2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