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本燥(阴)而标阳,中气为太阴湿土,其标本异气翳学教育网整理。因金遇土则从湿化,故其病不从标本而从乎中,出现胃中虚冷、水谷不别、食谷欲呕、大便初硬后溏等中见阴湿之候。但是,阳明病并不一定完全按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发展,因为太阴脾与阳明胃同居中州,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之间燥湿相济,升降相因,以维持水谷消化吸收和输布的正常生理功能。胃喜润恶燥,胃气以下行为顺的生理特性决定了阳明病的病理特点:阳明病易从燥化,临床上以从本化燥的燥化证为主。故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伤寒论》)。此为病本应生于中气又非完全生于中气者。
上面我们以太阴、少阴、阳明为例,用标本中气的理论分析了它们的病理变化。其他各绎的气化为病,率皆如此,不一一赘述。总之,标本中气理论提示了六经为病的病理特性及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一般说来,三阻中以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其病多属于热证、实证,概为阳证。病在三阳表示人体正气亢盛,抗病力强,邪气实,病情一般呈亢奋状态。三阴中以太阴人里尚浅,少阴人里已深,厥阴人里尤深。其病多属于寒证、虚证,概为阴证。病在三阴表示人体正气衰减,抗病力弱,病邪未除,病情一般呈虚衰状态。受邪相同而病证属性判然不别,这也是标本中气变化不同使然。
必须指出,脏腑经络是气化的物质基础,气化是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表现。因此,脏腑、经络、气化三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明乎此,方得六经气化学说之真谛,才不至于把标本中气理论当成刻板的公式,方能正确地运用标本中气理论去阐明生理病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