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也是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目标,三次产业趋向协同发展。2003年到2011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1%,均获得了稳定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驱动下,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主要目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退二进三”成了近年来非常流行的词汇。很多城市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各地各级政府的着力点。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让中国经济找到了更加清晰的发展目标。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服务业建设,这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服务业长期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安排和部署,提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这将是我国未来发展服务业的主攻重点。
10年的时光在历史长河中不算太久,但10年的发展足以让中国经济格局发生根本的转变。1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重视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而环境友好、绿色发展更是新时代下全社会的共识与追求。10年来结构调整带来巨大变化,今年8月,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1年分省区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等指标公报》显示,根据能源消费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结果计算,2011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0.793吨标准煤/万元,降低2.0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2年下降12.9%。
10年结构调整,增强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合理控制了投资规模,优化了出口结构,避免了经济增长出现大的起伏,也增强了中国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10年结构调整,使我国逐渐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经济不仅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还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10年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基础巩固,第二产业优化升级,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这一科学的三次产业构成,使我国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愈加清晰,也撑起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