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预言令人关注。他坚信,中国经济能够再保持20年8%以上的GDP增速。支撑这一判断的理由是,如果中国经济继续坚持技术创新,同时调整资源配置,未来20年还有潜力坚持8%的GDP增长率,“增长率是多少不是问题,关键是经济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包容性的。”经济学家的判断自有依据,而10年来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的成就,将会让人们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预言终将成为现实。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命题,也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战略任务。中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这一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推进。
产业升级走出发展瓶颈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变意义重大,这种转变标志着中国经济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国家出台的节能降耗、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技术改造、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等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都紧扣着结构调整的主题,让中国经济挣脱粗放式经营和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桎梏,破浪前行。
被誉为“四两拨千斤”的技术改造,加快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步伐,提高了企业工艺、装备和管理水平,增强了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了产品升级换代和产品质量提升,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10年的努力,让传统产业走出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的瓶颈,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并通过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来实现优化资源和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正在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跃升,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据统计,仅“十一五”时期,全国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约14万亿元,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2%;全国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亿吨,炼钢产能6800多万吨,水泥产能3.3亿吨,焦炭产能1亿吨,造纸产能1030万吨。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9.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9%,比2005年提升0.2个百分点。调整将让高技术制造业唱响中国制造的主旋律。
10年的不断创新,使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还为中国经济腾飞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路径,那就是建立结构均衡、组织合理、布局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已经不在于追求单纯的规模,而要向内涵发展和创新驱动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而成为新的经济明星。从确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重大技术应用的成功,为我国占领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抢占了有利先机。
扩大内需夯实发展基石
在经济结构调整这一重要战略方针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正是由于内需的强劲有效增长,让中国经济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效弥补了外需不足带来的压力,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出口、内需和投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为中国经济夯实了长期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基石。
回望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国内需求的贡献功不可没。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适时调整战略,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措施,如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家电下乡补贴、家电节能补贴等等,对扩大消费起到显著作用。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扩大,内、外需协调性显著增强。201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92.4%提高到104.1%,外需贡献率则由2002年的7.6%转为负4.1%。
《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32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实现总规模翻番。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消费政策将为扩大内需营造更有利的环境,内需这驾马车必将更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经历了全球经济的震荡,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的有利条件,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这已是全社会的共识。
值得关注的是,经济结构调整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托,那就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这也是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对全国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要从47.5%提高到51.5%。专家指出,城镇化将成为新时期新的经济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