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务员频道 > 申论指导 >

2013年公考申论热点——异地高考(1)

2012-09-26 
异地高考

  【背景链接】

  2012年7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城市参加高考,即所谓“异地高考”的改革终于正式启动。

  【标准表述】

  [深度分析]

  这一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众所周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出现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和集中,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目标。“异地高考”困境突显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制度变革的严重滞后。流动人口无疑享有宪法赋予的平等权利,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包括卫生、教育、养老等各种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都是建立在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之上,是在没有人口流动的时代形成的。

  因而,“异地高考”难题的破解,主要是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教育资源按户籍人口配置的管理制度、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等的改善和突破,很大程度上是“功夫在教育之外”。根本解决的方案是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框架中,使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入籍”成为新市民。这一改革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需要公安、人口、城市规划等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原因]

  推行“异地高考”不能仅靠地方自觉,这是因为:

  其一,地方政府态度未必积极。外来考生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势必“分享”流入地户籍考生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机会,势必遭到很多户籍居民的反对,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决策。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推行“异地高考”上不太可能有积极性、自觉性,需要“自上而下”统一推动。

  其二,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问题,应全面考虑。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涉及高考考试方式、录取方式的调整,涉及高考招生名额的分配,涉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协调,这些都需要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在全国层面通盘考虑,“异地高考”应该是国家层面的教改,不宜由各地各行其是。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