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务员频道 > 申论指导 >

热点时评:官员异地任职是“双刃剑”(1)

2012-09-05 
官员异地任职是“双刃剑”

  官员异地任职是一项基本的干部管理政策。近日,各地公安厅厅长异地任职已成趋势。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基本的干部管理政策?记者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

  记者:近几年,市、县领导“一把手”异地任职已成为领导干部人事任用常态。请问这种制度安排的初衷是什么?

  竹立家:大约在隋唐时期,官员异地任职与“科举制度”同时出现。随着秦朝统一中国,结束“封建贵族”统治的历史,进入“封建官僚”长期统治的历史时期,“官本位”逐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选官用官”带来了弄虚作假、任人唯亲、团伙与小圈子等不良现象。

  为防止“前朝”官员本地任职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且随着“科举制”或“考任制”的推行,官员异地任职逐渐成为一种“模式”,尤以明清两朝执行最为严格。在封建时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落后,官员异地任职对官员的贪腐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由于封建专制制度本身,这种制约作用又非常有限,贪污腐败就成了封建官场的基本风气。封建社会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证明。

  记者:有人说,官员异地任职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尽可能摆脱人情羁绊,防止产生宗族权力网络;另一方面,也会滋生权色腐败,造成干部领导行为短期化。那么,怎样正确认识这把“双刃剑”?

  竹立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成为权力结构的主体。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五湖四海”的干部政策延续至今。选人用人“唯德唯能”,服从于执政党的“共同的价值与信仰”,没有地域界限,官员异地任职基本是事业或工作需要自然形成,没有特殊含义。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为防止权力腐败,人民民主是对权力制约的“根本制度”,权力来源通过民主实现,权力制约也只有通过民主才能实现。

  在现代政治文明的条件下,主要官员通过党代会与人代会选举产生并对人民负责,官员的地域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民认可。但是,我们比较重视官员的“交流制度”,而干部交流的主要目的,是对干部工作能力的培养,目的并不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官员要正确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在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环境下,根本是靠人民民主,没有人民民主,即宪法所说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则很难对权力腐败形成有效监督。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