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考试试题 >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三(附答案)(2)

2012-08-22 

参考答案:

  四、名词解释

  1.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2.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是按教学评价实施的时机来划分的。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来进行。总结性评价,或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这是按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来划分的。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这是按教学评价的功能来划分的。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以便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诊断性评价,是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这是按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来划分的。正式评价是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价,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非正式评价则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评价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非正式评价可以作为正式评价的补充。

  2.【答案要点】

  (1)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

  (2)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3)合理组织复习。

  (4)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

  3.【答案要点】教学中的感知规律包括四个方面:(1)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2)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在物质载体层次,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在知识本身层次,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3)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4)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4.【答案要点】(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个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小学生个体的本身因素,具体包括年龄、年级、智力和经验。

  第二,概念本身的因素,即概念的类别和概念的属性影响小学生概念的学习。

  第三,教师教学与辅导方面的因素。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