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链接】
7月21日,61年来最大的一场暴雨袭击北京城,造成人员财产巨大损失,令人痛惜。城市遭遇暴雨一夜成为泽国的情景在南方许多城市也曾上演,每次都会受到网民调侃或批评。人们面对城市涝灾之所以反应如此强烈,不仅是对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乏力的不满,更是对这些城市建设规划的不满。理性看待与有效治理城市涝灾,应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把其放在中国城市化加速的时代大背景下来进行审视。
【热点评述】
患上严重“城市病”的原因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曾发布了关于中国城市化研究课题的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快速城市化带来的4类压力:土地和空间发展、资源和污染、技能和工作以及资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则指出,中国城市化面临的8大挑战:宜居土地和水资源稀缺,人地矛盾尖锐;候鸟式农民工迁移规模巨大,流向分布失调;能源存量结构失衡,建筑能耗过快增长;机动化与城市化同步发生,城市蔓延趋势初显;城市化推动力失调,污染排放失控;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城市风貌类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冲突增加和城市区域化加速来临,城市间恶性竞争加剧。
简单说,现实的城市化过程,就是大量农村劳动力面对不同的城市,进行选择进而谋职求生的过程,也是不同城市间竞争发展扩张的过程。在市场化条件下,这种资本、产业、人口等各类要素资源向优势地区的集聚,迅速打破原来均质的区域空间结构布局,形成区域增长极。随之集聚趋势急剧增强,要素资源集聚进一步加剧,城市急剧扩张,城市规模不断突破城市总体规划限定的规模。矛盾终于浮出水面,问题产生了。
一是传统城市规划越来越失去对城市的调控作用,在强大的市场力量面前,规划苍白无力,城市无序发展。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规模一再突破国务院批复的总体规划的限制。城市规划陷入了屡设屡破、屡破屡修的怪圈。
二是由于人口急剧膨胀,规划原设定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远跟不上产业、人口聚集的步伐。本应对城市空间格局发挥重大调控引导作用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快速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滞后或缺失,致使城市无法实现组团式发展,急功近利的建设开发基本依托原中心区形成圈层开发,城市扩张呈现“摊大饼”式的蔓延态势。功能配置不当,交通拥堵,文化教育、医疗商业等生活不便异常突出。
三是面对人口膨胀造成的巨大住房需求,城市政府陷入两难。一方面,作为城市土地所有者的城市政府,同样应按市场原则将土地出租或拍卖给出最高价格的承租者或买者。由于快速集聚造成的供求极度紧张,这类城市土地极为稀缺的价值凸显出来,“地王”频现,地价飙升,房价高企,中低收入城市户籍居民都难圆住房梦,外来城市打工者更望尘莫及。另一方面,面对住房短缺和中下层民众的不满,若政府简单出手干预调控降低房价,房价降低将吸引集聚更多人口,使住房紧缺问题更为严重。
四是资源供给有限,城市越来越面临发展极限的挑战。水、电、煤、气、油等供应全面紧张,人均绿地资源不足,自然生态环境恶化。
五是作为资源要素、人口流出地,数量众多、范围广泛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又患上了另一种形式的“城市病”。城市发展严重缺乏产业支撑,自身财力极弱,严重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维持基本运转,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常常因投入不足难以配套完善。城市政府在现有的政府考评机制约束下,经济发展压力巨大,面对日益激烈的资源争夺,在招商引资上采取更为急功近利的政策措施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