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3.1 产程延长、出血量增多和焦虑、抑郁情绪状态对孕产妇的影响
分娩过程中产程延长,对产妇和胎儿均有不利影响。对产妇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胎先露长时间压迫耻骨或直肠,产妇阴道壁可发生缺血坏死或造成膀胱阴道瘘及阴道直肠瘘。对于胎儿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宫内缺氧易导致宫内窘迫,甚至胎死宫内等。迅速、大量的失血可引起产妇失血性贫血、失血性休克,如得不到及时纠正可危及产妇生命。失血过多、失血时间过长,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引起垂体缺血性坏死,继发垂体功能低下的严重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负担。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产妇死亡的原因之一[3]。同时会使产妇和家属产生惊慌、恐惧等情绪反应,反过来又影响产妇的康复。
分娩是妇女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事件,但由于分娩过程中存在许多不测和不适,很多初产妇对分娩产生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可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反应,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活动增强,血浆中皮质醇和儿茶酚胺浓度增高。有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子宫收缩增强,而去甲肾上腺素与焦虑呈负相关,疼痛与皮质醇之间呈正相关。由此可见,焦虑、抑郁可导致子宫收缩力减弱,对疼痛敏感。强烈的宫缩更加重产妇的不良情绪,最后致产程延长,出血量增多。
因此,分娩期不良的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与宫缩乏力、疼痛敏感、产程延长等密切相关。所以,减轻孕产妇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是缩短产程、让母婴平安度过分娩的重要保障。
3.2 心理护理对分娩的影响
分娩使孕产妇经历了一次非常强烈的躯体和情感体验,是一次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过程。相当数量的初产妇从亲友、同事处多听到有关分娩的不良体验,于是害怕和恐惧分娩,怕疼痛、怕出血、怕胎儿出现意外、怕自己有生命危险等,特别是宫缩时剧烈的疼痛使产妇的应激反应加剧,表现为紧张和恐惧变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最后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下降受阻,产程延长,甚至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准确期望理论”认为,当一个产妇知道了他希望知道的各种真实信息后,对各种应激性医疗情绪和害怕情绪就会相对减轻,忍耐性增强。据此,为孕产妇提供信息疗法、认知疗法、松弛疗法等心理护理方法,调节产妇的焦虑水平,增强孕产妇的信心和自我控制感,从而使产妇密切配合产程进展,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和难产的发生。
本研究提示心理护理可降低孕产妇的心理应激程度,维持分娩过程中生理指标的稳定,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缩短产程,减少出血量,利于顺利分娩和产后恢复,提高围生期保健的质量。在护理管理中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妇产科护理人员应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在整个妊娠期,尤其是分娩期对孕产妇进行适时、适当的心理护理,开展家庭式产房,全程陪伴孕产妇,有利于增强孕产妇对顺利分娩的信心,使她们顺利度过分娩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7.
2 乐杰.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4.
3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