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考试 > 执业护士 > 初级护师 >

初级护师儿科护理学讲义之脑性瘫痪(1)

2012-06-26 
脑性瘫痪是指发育早期阶段多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致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

  脑性瘫痪是指发育早期阶段(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期间)多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致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抽搐及视、听或语言功能障碍。我国患病率约2%左右。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脑性瘫痪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一般可将致病因分为3类:

  1.出生前 胎儿期的感染、出血、发育畸形以及母亲妊娠时有高血压、糖尿病、腹部外伤、接触放射线等。

  2.出生时 羊水阻塞、早产、窒息、难产、产钳夹伤等。

  3.出生后 缺氧、感染、外伤,颅内出血、核黄疽等。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国内、外对脑瘫的病因有了更深人地研究,一致认为胚胎早期阶段的发育异常,很可能就是导致婴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易有围生期缺氧缺血等事件的重要原因,胚胎早期的这种发育异常主要来自受孕前后孕妇体内外环境影响、遗传因素及孕期疾病引起妊娠早期胎盘羊膜炎症等。

  【分型】

  1.运动障碍性质分类 ①痉挛型:约占全部病人50%~60%,是最常见的中枢性瘫痪类型。主要因锥体系受累;②手足徐动型:除手足徐动外,也可表现扭转痉挛或其他锥体外系受累症状③肌张力低下型:可因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同时受累,导致瘫痪肢体松软;④强直型:全身肌力显著增高、僵硬,锥体外系受损症状;⑤共济失调型:小脑共济失调;⑥震颤型:多为锥体外系相关的静止震颤;⑦混合型:同一个病儿可出现2~3个型的症状。

  2.按瘫痪累及部位分类 双瘫(四肢瘫,但双下肢较重)、四肢瘫(四肢和躯干均受累)、截瘫(双下肢受累,上肢躯干正常)、偏瘫、三肢瘫、单瘫等。

  3.伴随症状和疾病 脑损伤的共同表现,一半以上瘫痪患儿合并智力低下、听力和语言发育障碍,其他还有视力障碍、易激惹、小头畸形、癫痫等。有的伴随症状如流涎、关节脱位则与脑瘫自身的运动功能障碍相关。

  (二)临床表现

  1.痉挛型脑瘫 婴幼儿时期既出现症状。病变主要在锥体束,表现多为双侧性,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尤以下肢最明显,抱起时,两腿交叉成剪刀样足跟悬空、足尖着地、上肢屈曲内受。轻症两手动作不灵敏,步态不稳。瘫痪形式可有四肢瘫、偏瘫、截瘫和单瘫。

  2.手足徐动型脑瘫 多数肌张力减低。同时伴有无目的、不自主的动作或动作过多,可呈震颤、舞蹈样动作,睡眠时消失。

  3.共济失调型 病变主要在小脑。表现为步态不稳,快变轮换的动作差,肌张力低下,指鼻试验阳性等。

  4.混合型 以痉挛型和运动障碍型混合并存多见。此型常见智力低下、运动障碍,严重者可伴有癫痫发作、语言障碍、视觉和听觉障碍等。

  (三)辅助检查

  脑干听觉诱发试验阳性率约1/3。影像学检查(CT)可见脑萎缩、脑室扩大、脑室密度减低、脑积水、钙化灶及畸形等表现。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