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鼓励政策吸引生源
“分数线公布后,吉林省理科高分学生绝大部分首选还是清华,像全省前10名里已经有两名选择清华。”林成涛说。
面对清华招生组的说法,北大招生组一位老师笑着回答:“我们两所学校已是多年的‘老对手’了。不过从文从理各有优势,我们对此早已做好了准备。现在吉林省文科的高分学生已经有大部分与北大达成了意向。”
“清华北大抢优质生源,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这场混战中,还有其他名校加入。”我省教育部门一位资深人士评析说。
除了在“软件”上,清华、北大下足了工夫,在硬件上,也都出手大方。“对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清华大学将采取奖学金的鼓励方式,假期还会送到海外高校进行研修。而各专业的院系同样有奖励政策。”清华招生组老师说,对于一些高分学生,他们最近将安排到北京清华校园去看看,提前感受大学的氛围。
分析:“抢人”不利于学校公平竞争
“这种‘抢生源’对其他高校有失公平,本身就反映当前高校教学环境不公平。真正的抢生源并不是利用录取优惠政策等手段,而应该通过教育质量和服务来赢得学生的青睐。”昨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抢生源正反映出当前的数据政绩观念,也表明在并不公平的教育制度上,我们的高校并没有真正做好竞争的准备。
熊丙奇说,这几年有很多学校通过制造自主招生时间冲突,或是将招生录取批次提前来广揽生源。“抢生源手段层出不穷,正是目前数据政绩观的体现。如果学校重视学生的培养,应该从招生、培养到毕业的整个过程着手,但现在学校关注学生分数有多高,以此来评价招生工作是否成功,由此,不仅可以塑造形象,也能获得业绩,为短时期功利教学目标服务。”
熊丙奇举例说,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耶鲁,每年发放上百张录取通知书,可能最终只有60%~70%的录取率,学生进校后还有再选择别校的权利,这才完全赋予了受教育者选择的权利,学校也由此更加鞭策教学质量的进步。由此来看,我们的大学并未做好竞争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