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涵是一位理科考生,今年的高考成绩是667分。6月21日凌晨查到成绩后,正准备跟父母到外面夜市吃些烧烤、喝点儿啤酒庆祝一下时,也就离成绩公布20多分钟,李一涵母亲的电话响了。对方是北京大学吉林招生组的一位老师,在祝贺李一涵取得理想成绩后,这位老师开始动员她填报志愿时能选择北大。
正当母亲与北大招生组通电话时,李一涵的电话也响了:“我们是清华大学吉林招生组……”
清华、北大是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学府,可是,在高考分数公布的第一时间里,两所高校也在争分夺秒地抢夺高分生源。
招生组驻地“择优就近”
昨天下午,记者同李一涵来到位于东北师大附中附近的一家时尚宾馆2楼,这里正是清华大学吉林招生组的办公地点。不到20平方米的屋内,坐了10位家长和考生,清华大学吉林省招生组组长林成涛热情地迎了上来。
“今年清华大学来吉林省招生的工作人员有近20位,在长春9人。吉林市、辽源市、松原市、白城市、白山市、延边等地都有一到两位老师负责招生。”林成涛说,住处都在距往年出高分的学校附近选择。而北大吉林招生组也连续多年将住处安排到师大附中附近的会馆。
谈话间,林成涛的电话一直在响。“从21日凌晨到现在下午3点,共接打近两百个电话。这两天对于争取学生填报志愿非常关键。”林成涛笑着说。
借助老乡优势抢生源
据清华招生组一位老师介绍,高考成绩发布当晚,他们早早守在电话、电脑前,手中拿着早已准备好的高分学生及家长、老师的联络方式。
“其实,各个名校争抢高分学生在高考半年前已经开始。那是在第一次模拟考试后,我们就开始对各个重点高中学校进行走访。”这位老师透露,走访过程中,学生的状况,包括家庭关系、性格成长,就连学生的生活习惯,招生组都详细掌握。尤其是重点班级的班主任,几乎是每个月要长途电话联系几次。
而在高考前夕,这种“暗战”已经全面升级。在我省高招咨询会上,北大、清华等高校招生动作非常明显。他们将前来咨询的、高考估分600分以上的考生一一登记,并表示成绩出来后,如符合学校录取要求,会联系考生,也希望考生主动联系他们。
据了解,这次北京大学来长春招生安排了10个人,其中有大部分是吉林人。“我们都是吉林老乡,一是有这种‘乡情’,想让更多的吉林考生走进北京大学。另外,熟悉长春环境,在与其他名校‘抢招’高分生上具有地利优势。”北京大学吉林招生组的一位老师说。
而连续两年担任清华大学吉林招生组组长的林成涛就是延边人,此前一直负责吉林省延边地区的招生。林成涛说,东北人都很“认亲”,回到家乡一些关系也很好相处,沟通起来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