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B
【解析】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大教学论》主要贡献有:
(1)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2)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3)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4)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2.BC
【解析】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紧密。到清朝光绪1905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3.A
【解析】‘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4.B
【解析】教育的构成要素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内容是客体。
5.D
【解析】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决定因素。(1)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包括需要劳动力的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分别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2)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6.ABCD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特别是思想品德内容的选择。教育是否实行双轨制、是否允许个人办学、是否建立重点中学、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的教育等问题,都牵涉到政治经济制度,都能体现出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7.B
【解析】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规范文化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规范文化发挥着育人职能的制度保证。
8.ABCD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9.ABE
【解析】个体心理发展的代表观点有:
(1)内发论,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2)外铄论,又称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该观点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身心发展的动因是遗传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结合。
10.ABCD
【解析】要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
(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11 A
【解析】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2.ABCD
【解析】教师在新课程中背景下还要承担新角色有: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3.ABCDE
【解析】对后进生的教育: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14.B
【解析】1993年国家颁布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15. BCE
【解析】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16.ADE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7 A
【解析】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培养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必须适应这种要求,就必须进行改革。
18.ABCD
【解析】评价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基本要求是明确评价标准(要具有计划性、及时性和多元性)和要运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评价。
19.BC
【解析】《学记》中就总结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等教学的宝贵经验。
20 C
【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第一次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
21 B
【解析】范例教学,又叫范例式教学,是西德瓦.根舍因首创。
22 ABDE
【解析】小学教育内容要点是:(1)爱国主义;(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社会公德教育。
23.ABCE
【解析】小学德育具有基础性、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点。
24.ABCD
【解析】健全班级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认真讨论,科学合理;严肃慎重,相对稳定;反复学习,坚决执行;教育为主,不断完善。
25 ACD
【解析】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关系的主要方式有:(1)搞好家访。(2)开好家长会。(3)搞好通讯联系。
26.ADE
【解析】教育活动要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区)教育三种教育力量。
27.ABCD
【解析】一般科学研究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等特征。
28.ABC
【解析】研究构思设计环节要进行的工作由选择研究课题、查阅研究文献、提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方案。
29.B
【解析】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30.A
【解析】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技术小组。
二、填空题
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2《大教学论》
3.科举制4.成熟势力说
5.校风 6.文化功能
7.教育8.教育目标
9.学生发展评定 10.长期性
t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12.形成性评价
i3.马卡连柯
14.《关于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15.质性研究
三、判断说明题
1.答:正确。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既是由教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
2.答:错误。
人口数量指一定阶段内某一区域内的人口总量。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需求,进而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可能规模,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接受相应的教育,社会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开办学校提供受教育机会。因而,社会中人口的数量越多,教育的规模应该越大,以适应社会成员的受教育要求。同时,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一定数量的资源,教育的规模越大,所需的资源越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3.答:错误。
这是一种遗传决定论的观点。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4.答:错误。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对待学生。学生是权利的主体,具有受教育权和人身权。
5.答:正确。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接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中形成的。学生接受影响的过程是在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只有符合教育目的和学生特点的各种教育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
四、简答题
1.答:(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分)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分)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1分)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分)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0.5分)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0 5分)
2.答:(1)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2.5分)(2)社会模仿模式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这些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都有借鉴意义。(2.5分)
3.答: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1分)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学原则主要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分)
4.答:《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规定了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1分)
《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对班主任职责做了以下规定:
(1)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0.5分)
(2)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0.5分)
(3)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0.5分)
(4)关心学生课外生活。(0.5分)
(5)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0.5分)
(6)负责联系、协调和组织科任教师。(0.5分)
(7)做好学生评定和奖励工作。(0.5分)
(8)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0.5分)
五、论述题
1.答: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1分)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分)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2分)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分)
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出现的误区: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3分)
(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素质教育对
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这决定了一方面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还应该学习选修课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独特的个性。(3分)
(3)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的理解。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2分)
2.答:热爱学生,教师必须做到:
(1)全面关心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意味着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以感情亲疏、个人好恶和学生品德优良为热爱学生的依据,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它的智力水平允许的最优化的发展;也意味着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所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分)
(2)尊重和信任学生。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人格;
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③教师要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教育的,经过教育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3分)
(3)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本身也是一种尊重。(3分)
(4)理解和宽容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理解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给他/她反思和纠正不良行为的机会。(3分)
(5)解放和放飞学生。给学生时间、空间和权利,使他/她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下创造性地学习、自由地生活。(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