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BC
【解析】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 ABC
【解析】此题考查对中世纪西欧教育的掌握。
3.AB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4.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遗传的作用,美同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成熟势力说”,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5.A
【解析】此题考查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
6.C
【解析】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7.ABC
【解析】素质教育倡导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作用。
8 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便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9.ABCD
【解析】在新课程中,教师除一般的角色外,还担任了一些新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0.AB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学校学习特殊性的表现,它包括: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11. BCD
【解析】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2.BC
【解析】美国学者博比特对系统课程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拉尔夫。泰勒对课程理论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13.AB
【解析】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以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弗莱雷。
14.ABC
【解析】在我国,课程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5.ABC
【解析】古罗马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理论、练习、模仿”的学习过程理论。
16.AB
【解析】此题考查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
17.ABC
【解析】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18.ABCD
【解析】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9.ABCD
【解析】此题考查我国小学德育独有的特点,与中学和大学德育相比,小学德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基础性、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20.ABCD
【解析】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21.AB
【解析】此题考查实现德育的基本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是实现德育的基本途径。
22.ABCD
【解析】情感陶冶法主要是用教师自身的美、环境美、情景美和艺术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
23.AB
【解析】贯彻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对学生提出要求要合理;督促学生认真切实执行。其中A项是督促学生认真执行这一要点里的内容,考查对细节知识的掌握。
24.ABCD
【解析】此题考查课外活动的特点。
25.AB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外活动形式的分类。课外活动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绢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26.ABCD
【解析】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之间的纽带。
27 .ABC
【解析】班集体的作用在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8.ABCD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优等生的特点,既包括优点也涵盖不足。
29.ABCD
【解析】教育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30.ABCD
【解析】此题考查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二、填空题
1.文艺复兴时期 2.发展关键期
3.教育目的 4.教书育人
5.传道者 6.活动课程
7.朱熹8.教学
9.《礼记•中庸》 10.德育方法
11.因材施教 12.课外活动
13.群众性课外活动 14非正式群体
15.观察法
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误。
(1)古代学校教育主要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它具有等级性和阶级性的特征。
(2)古代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所控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子弟,教育内容主要是寓剥削统治术于其中的圣人之言、祖先遗训。
(3)教育的等级性也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劳动人民的子弟无权接受教育。
2.答:错误。
(1)夸大了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遗传素质只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变为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2)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3.答:错误。
(1)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非教师对学生放手不管,而是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关系。
(2)这种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的,同时又要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给予他们正确指导,而不是不加节制的满足其任何要求。
4.答:正确。
(1)教学过程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2)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新的态度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同时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条件,因此,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程资源。
5.答:正确。
(1)班风是一个班集体在长期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共同心理倾向和精神风貌。
(2)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强大而又无形的约束力,影响着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四、简答题
1.答: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分)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1分)
第三,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分)
2.答: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分)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2分)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1分)
3.答:教师的作用主要有: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2分)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分)
(3)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1分)
4.答: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确立学习领域,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门类知识的整合。(2分)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1分)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明确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在整个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在不同学科领域的课时规定上给地方教育部门留有一定的余地。(2分)
五、论述题
1.答: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4分)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规律。知识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4分)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人们的思想观点和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认识,都需要以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动机、目的与态度,对他们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分)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学生具有主动作用。(3分)
2.答:(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2分)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1分)
②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1分)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2分)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1分)
②德育的形成过程要善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1分)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2分)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转化的过程。(0.5分)
②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的积极转化。(0.5分)
(4)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2分)
①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1分)
②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