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按照专业化思路培养出的“专才”,凭借种种奖项、发明甚至专利,在考大学时容易获得“加分”,拿到大学优惠录取政策,至少在大学自主招生中与专业对口的面试教授有“共同语言”。因此,高中当然希望在初中就自主招到这样的“潜质人才”,于是它们以大学的选才标准去考量初中生,最好学生初中时就在文、理、工某方面具有特殊才能。
这样的招生和育人导向,可能造成高中功能的大学化,初中功能的高中化。它不利于中学生处理好各学科关系,不利于中学生保持知识结构上的“营养均衡”,也不利于中学阶段养成一些通用型、普适性的学科能力。从中学到大学,有点像地基未牢就急于加盖上层建筑。
假使初中学校也按照高中、大学的自主招生逻辑去挑选小学生,是不是“小升初”也会变得越来越大学化呢?那么学生在哪个学段才能安心于踏踏实实学好“语数外”等基础课呢?这种招生和培养的专门化倾向,若一再前移,结果或许就是:小学生越来越像初中生,小学教育任务提前在幼儿园完成,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们就上起了小学生才上的课。其实,这样的“影子”已在学生身上有所显现,值得教育工作者近忧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