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频道 > 中考资讯 >

时评:中学“大学化”,好吗?(1)

2012-05-03 
中学“大学化”,好吗?

  众所周知,中学与大学之间有一座分水岭,那就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分。之所以这样划分,自有其教育规律可循。

  然而,现今中学出现了一种“大学化”的苗头。有的大牌高中最近在创新班、实验班基础上又开出“工程班”,请大学老师来校为“小小工程师”授课。同时,一批名高中赶在6月中考之前大张旗鼓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比例升至计划招生数一半左右,且采用“笔试+面试”的测试方法,与名大学在高考前的选苗拔尖之举何其相似。

  当高考不再是上大学的唯一通路,大学以其自主招生模式影响着中学教育,成为另一根新的 “指挥棒”。这根棒子本是希望引导中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出于一种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文化和办学意识,高中也开始像全面适应高考那样,全面适应大学自主招生,过早地以 “类大学”方式从初三选拔学生,并在三年内教出能讨大学招生人员喜欢的学生。

  高一、高二就按文理分班,本就引发不小争议,而今在文、理之外还有分出“工科”的。据报道,工程班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办学,为每名学生配备笔记本电脑,在专门领域开展课题探究,侧重于工程、通讯、传媒、能源、环境等5个专门方向。这不禁令人疑惑:今后会不会还有高中医科、商科?如果这些大学“预科生”升入本科,他们是重新接受大学的通识教育,还是干脆按照细分专业在相应院系的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了?

  在大学大搞通识教育的同时,高中生却可能因为这样的分类教育变得“该通的不通”。在中学阶段,学习的主要目标还是打基础,平衡拥有各门科目最基本的学业能力。这种要求,与对大学生的要求显然不同,并不强求学生具备专业研究能力或课外扩展能力。然而,在高中名校中,一个不偏科、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若不参加一个什么特殊的班,似乎就不算个尖子生。比如“创新班”瞄准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实验班”冲着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而去,班上每个学生似乎都“术业有专攻”,却未必文理兼备。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