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宁波课改)
文言文阅读(16分)
(一)
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的词。(2分)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②今齐地方千里 ▲
△ △ △
1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
20.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2分)
▲
21.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2分)
▲
(二)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节选自苏洵《谏论》)
22.下列句中加△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且告之曰(将要) B.跳而越者与千金(给予)
△ △
C.顾见猛虎(回头) D.而越之如康庄矣(宽阔平坦的大道)
△ △△
23.下列句中加△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 B. 能跳而越此
△ △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乃记之而去
△ △
C. 不然为怯 D. 其怯者犹未能也
△ △
士卒多为用者 其真不知马也
△ △
24.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其中的“势”内涵丰富:对勇者而言,是指 ▲ ;对半勇半怯者而言,是指 ▲ ;对怯者而言,是指逃命。(2分)
25.本文认为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键是情势驱使他罢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2分)
答案:
(一)18.①确实,的确 ②土地方圆(2分。每格1分)19.译文:众大臣官员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失的,受上等奖赏。(2分。其中关键词“面刺”1分)20.察纳雅言(开张圣听 咨诹善道)(2分)21.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2分)
(二)22.A(2分)
23.B(2分)24.耻怯(面子) 奔利(金钱)(2分。每格1分)25.例如:①这种观点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即情势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制约作用,因而有一定的合理性。②人是有勇敢和怯懦之分的,不然,怎么会有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人呢?③对人要作具体分析,有的人是环境的奴隶,而有的人敢于挑战环境,因此,不能一概而论。(2分。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三十八、(宁波非课改)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弗之怠 (2)走送之
(3)未尝稍降辞色 (4)俟其欣悦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B、弗之怠(指代抄书)
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 D、益慕圣贤之道(的)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0、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2分)
(二)(10分)
读书佐酒 (元)陆友仁
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
觇⑤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⑥,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⑦,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选自《研北杂志》)
【注释】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外舅:岳父。 ③率(lǜ):标准。
③子弟:家中的晚辈。⑤觇(chān)偷看。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好饮酒 (2)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
(3)遽抚掌曰 (4)此天以授陛下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以一斗为率(把、用) 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
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 D、与上会于留(在)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24、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17、(1)懈怠(松懈、怠慢)(2)跑 (3)脸色(神色) (4)等待(等到、等)(4分,每小题1分)
18、C (2分)
19、(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2)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有所收获的(最终还是得到了一些知识)。(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守信用(2分,答出“学习刻苦”或“求学诚心”给1分,答出“尊敬老师”或“守信用”给1分)
21、(1)喜欢 (2)听到 (3)拍(击) (4)授给(给、给予)(4分,每小题1分)
22、B (2分)
23、杜祁公对此非常怀疑,派加重晚辈秘密地去偷看他。(2分,意思符合即可)
24、热爱读书,喜欢饮酒;性情豪放。(2分,答出“热爱读书”或“喜欢饮酒”给1分,答出三十九、(攀枝花非课改)
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0小题(6分,每小题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环而攻之而不胜
A、以 B、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杜少府之任蜀州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于 D、而
曹操比于袁绍 择其善者而从之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答案:8A 9D 10C
四十、(黔东南非课改)
口技(节选)(8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求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2)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12、把下边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 (2)
答案:
11 (1) 虽:即使。
(2)名:说出。
12、(1)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2) 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