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语文 >

高考作文指导:思维要有创造性 作文拿高分三招(2)

2009-04-06 
对议论文而言,丰富的材料可以使文章有血有肉,以具体可感的事例打动人,以典型翔实的材料说服人,避免空洞的分析,难免泛泛而谈,人云亦云。

  “圆”也是一种策略

  做人应当坚持“方”的原则,这毋庸置疑是我们所提倡的做人的最高准则。我们需要“方”,因为“方”是一种节气,是一种坚定不移的原则,是一种刚正不阿的阳刚之气,有了“方”,我们才能堂堂正正挺起腰板为自己而活。然而“圆”呢?难道它除了有“卑躬屈膝”“圆头滑脑”“巧言诌语”的意象之外,便没有可圈可点这处?不然,“圆”也是一种重要人生策略。

  中国古语有“大音希形,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大直若曲”这说。所谓“大直若曲”,真正是一种恰当的处世策略。用“硬”碰“硬”,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但若是能以柔克刚,不妨先委屈心意,以观后效,再慢慢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岂不更好?

  掌故书上曾提到金人学礼仪于中原的事儿。女真族骁勇善战,铁骑踏遍我四十八州;然而他们的文化却还停留在结绳记事时段。于是他们积极向宋人学习,请了许多中原有识之士来教王公贵族们诗礼典制。有位北宋名臣的后代也被请去,按说,他是名臣之后,自该效法当时名士,保节忠君,宁死不屈;然而他没有那么做,而是客客气气地受下了礼贴,去做了所谓的“帝师”。然而自金太祖之后金人锐气逐渐被磨干,因为他们的皇帝已不复当年的果敢强壮,而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能诗善文、博奕听琴、身体娇弱的汉族少年。金人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却又被汉人用文化所征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远见卓识,一种圆滑而机智的处世手腕。设想当年的名臣之后若还是做一个“强项令”,也不过是在青史上多留一笔虚名,却于事无补。今天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看当时金人对汉族文化的崇拜与学习,感受到的也是一次民族融合的欣喜。

  历史在更替,而生活之规律如旧。我们生活中岂不处处要用到“圆”的策略?事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事事顽抗,岂非成了落落寡欢的“刺猬”?只是要懂得取舍。事关国家存亡,身家安危之事需以原则来权衡轻重缓急,而平时的小事情,若不是有悖于理,又何须斗得焦头烂额,争得你死我活?所以坚持“方”的原则与运用“圆”的策略一点也不矛盾。

  点评:方与圆,真的冰炭相克,水火不容吗?文章即以此为切入点,作了深入辩证的剖析,指出方与圆恰恰是相互依存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方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圆则是为人处世的某种变通;下是在这个意义上,“‘圆’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生策略”。文章从反而立论,致力于揭示事物的另一面,见解不俗,立意新颖;且引经据典,联系实际,言之成理,闪耀着思辩的火花。

  每天清晨,当我睁开眼的一刹那,听见鸟儿的歌鸣,看见一缕朝阳洒落在窗前,抬头虽是家里白色的天花板,却依然有着一种感触。我明白今天我还可以在这人世间呼吸,闻闻这里人情的气息。存在,有一种幸运的价值。掺着百味又平平淡淡的价值,却是最朴实又最庄严的价值。

  向未来展开灿烂的笑脸,因为我们拥有最多的就是未来;向现在张开自信的双臂,因为我们将写下更好的过去;世界将因我们的存在感到无比自豪,因为存在的价值是巨大的,是比“曾经存在”的历史和“将要存在”的将来更富有价值的“存在”。

  点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为文以反常合道为趣。本文给人最深的感受是一种现实生活的理趣。作者不选用空洞的理论来居高临下地论述人生价值这个大话题,而是选择竞技中的弱者作为思维的触角,巧妙地引出自己对人生的命题及呼吸在鸟鸣、阳光和天花板的现实世界中的感受,显得真切而新鲜,合理更合情。

  发展等级:拿高分有三招

  1、立意要深刻:关于“深刻”,2002年《考试说明》中解释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例文]

  材料:有位养牛的老大爷,常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人们感到奇怪,就部他原因。老大爷说:“这种草料不好,我要是放在槽里,牛就会不屑一顾;但如果它放在牛勉强够得到的屋檐上,它就会努力去吃,直到把草料吃完。

  戒为牛与猴

  妇孺皆知朝三暮四的故事,写狙公使用“朝三暮四”的欺骗手法博得“众狙”的欢心,说明狙公的狡诈和猴子的愚蠢。现今我又读到一篇惊人类似的故事。同样的陷阱,同样的虚伪和愚蠢。只不过故事主角有所变化,换成“老大爷能解牛之意,牛亦得老大爷之心。”也许差别在于这个陷阱更巧妙,老大爷更聪明,不再玩弄颠倒数字的小手段,而牛则更为老实勤劳。

  我想历代的统治者都是推崇老大爷和狙公的,艳羡他们能愚弄牛和猴子于股掌之间,希望也能轻易治理天下人,而历代的被统治者都应以牛和猴子为警惕,不要老大爷和狙公之流欺骗而不自知,陷于统治者的陷阱,仍沾沾自喜。

  古往今来,自觉与不自觉沦为牛与猴者不计其教,圣贤也不能免。韩非子集法家大成,对权术谋略洞若明火,秦始皇叹息:“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终归秦,献统御之术,却死于暴君奸相之手。难怪司马迁感慨:“余独悲韩非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可叹李白汲汲于功名,甘为帝王侍臣,却被视为玩物。虽然最终得以“明朝散发弄扁舟”,但仍有不甘之意,未能脱于这功名造就的陷阱。

  但同时,不小心沦为牛和猴子,随即警觉,跳出陷阱的,古往今来也大有人在。屈原在楚虽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却也官至左徒大夫(少年得志),受楚王宠幸文采更被南后和贵族推崇,他也曾经妥协,向楚王奉献自己的绝世才华。但一量他认识到楚国统治阶级的奢淫腐朽、不可挽救,便毅然挣脱禁锢,甘受放逐,终作《离骚》,当牛吃到第一口草料时,就应警觉,不该恋栈,遭人耻笑。同样,当你发现苦苦追求的不过是人为制造的水中月镜中花时,就应该急流勇退,而不是受人愚弄,落人笑柄。

  当然,能守住清明,守住人格之独立,越过陷阱,不受表象的蒙骗,执着追求真理者也不乏其人,他们往往是勇敢的坦承者、不屈的抗争者。一如司马迁,一如嵇康,一如李贽,一如鲁迅……

  很难指望牛和猴子做一个坦承者和抗争者,所以千万不要让自己沦为满足温饱的动物,不要被看似高高在上的东西迷惑,坚守住独立的人格,警惕陷阱并随时做好跃出陷阱的准备。

  此文与所有戒为牛与猴者共勉。

  点评:文章第二自然段是强劲的助推器,完成了从地球(材料)到太空(文意)的飞跃。如何才能完成这个飞跃?也许作者的这句写后感是把金钥匙:我在推崇文人气节的同时也意识到他们自我蒙蔽,甘受他人奴役,无法反省自身境遇,甚至争先恐后跳下陷阱的悲哀……这只是冷静客观地进行一些思考。且思考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消化的。

  2、材料要丰富:材料丰富是一篇文章成功的重要方面。

  对议论文而言,丰富的材料可以使文章有血有肉,以具体可感的事例打动人,以典型翔实的材料说服人,避免空洞的分析,难免泛泛而谈,人云亦云。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