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化学 >

2009年高考大纲导读:化学 第二章(大纲版)(1)

2009-03-02 
要进行适度的强化训练,紧密结合复习的内容精选习题,重视习题后的总结与反思,提高对知识点的活化程度,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大纲》作为教育部颁布的指导高考的纲领性文件,是复习的出发点,也是研究高考命题的依据。同学们在复习备考的冲刺阶段,要高度重视《考试大纲》的指导性作用,通过考试大纲进一步明确化学命题的主导思想,明确2009年高考的方向,以大纲为依据展开复习。

  学习大纲,要理解试题以能力立意的含义,科学完整地领会《考试大纲》中关于化学科测试所要考查的四项能力要求,明确考试复习要求中"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等不同层次的含义,研究分析考纲中题型示例,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

  考试的命题不离开大纲,教材是考试大纲的具体材料,是考试的具体落脚点。在备考复习中,要以教材为本,重视基础,依据《考试大纲》对各知识点进行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进行充分的梳理和整合,做到适当拓展、透彻理解、细致把握,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做到灵活准确地迁移知识。同时,要进行适度的强化训练,紧密结合复习的内容精选习题,重视习题后的总结与反思,提高对知识点的"活化"程度,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制定以下考试内容。

  化学科试题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试题还应注意考查考生初步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

  (一)能力要求

  1.观察能力

  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

  2.实验能力

  (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

  (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结论的能力。

  (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

  (4)能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5)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或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3.思维能力

  (1)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能将化学问题分解,找出解答的关键。能运用自己存储的知识,将它们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将化学信息(含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数据和各种信息、提示、暗示),按题设情境抽象归纳、逻辑地统摄成规律,并能运用此规律进行推理(收敛和发散)的创造能力。

  (4)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能力。

  (5)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自学能力

  (1)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出的新信息的能力。

  (2)将试题所给的新信息与课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范畴,事实上是有重叠交叉的。一个试题可以测试多种能力或是一种能力中的多个层次。

  (二)考试范围及要求

  为了便于考查,将高考化学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一般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个方面。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了解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导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在概念、含义、应用范围等方面的异同,物质的基本分类,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异同,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联系等都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试题举例】(2008·广东)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erhard Ertl对金属Pt表面催化CO氧化反应的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下列关于202 78Pt和198 78Pt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02 78Pt和198 78Pt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是同一种核素

  B.202 78Pt和198 78Pt的中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C.202 78Pt和198 78Pt的质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D.202 78Pt和198 78Pt的质量数不同,不能互称为同位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本概念,要求学生分清同位素与核素的概念,只要能记清楚概念(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该题则可以直接做出,干扰项目不明显。本题容易。

  2.化学用语

  (1)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4)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

  【导读】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中专门使用的符号,是化学语言和化学学习的工具,必须熟练掌握。

  【试题举例】(2008·北京)据报道,我国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氢氧燃料电池车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为运动员提供服务。某种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液为KOH溶液,下列有关该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B.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液中KOH的物质的量不变

  C.该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

  D.用该电池电解CuCl2溶液,产生2.24 L Cl2(标准状况)时,有0.1 mol电子转移

  【答案】D

  【解析】本题为新情境试题,考查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知识,试题难度中等。依据原电池工作原理,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在电极反应中得到电子,被还原,A正确;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2H2+4OH--4e-===4H2O ,在反应过程中,生成和消耗OH-的量相等,在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液中的KOH的物质的量不变,B正确;反应的总方程式为2H2+O2===2H2O,C正确;用该电池电解CuCl2溶液,Cl-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2e-===Cl2↑,产生2.24 L Cl2(标准状况)时,有0.2 mol电子发生转移,D错误。

  3.化学中常用计量

  (1)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

  (2)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g·mol-1),气体摩尔体积(L·mol-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mol·L-1)、阿伏加德罗常数。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

  【导读】一定要很好地区分原子的真实质量,同位素的原子量、质量数、元素的原子量及近似原子量。

  【试题举例】(2008·四川)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1 mol氧气中含有12.04×1023个氧原子,在标准状况下占有体积22.4 L

  B.1 mol臭氧和1.5 mol氧气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等体积、浓度均为1 mol/L的磷酸和盐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数之比为3∶1

  D.等物质的量的干冰和葡萄糖中所含碳原子数之比为1∶6,氧原子数之比为1∶3

  【答案】C

  【解析】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近年高考理综科化学较为稳定的考查点之一。由于其中通常涉及较多的不同类型的粒子数目、电子转移数目、化学键数目的考查,从而增大了试题的难度。此题属于中档题。A中1 mol O2即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O2分子,属于双原子分子,故含有2NA个氧原子,在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所占体积均为22.4 L;B中臭氧为三原子分子,二者均含有3 mol 氧原子;C中的磷酸是中强酸,只能部分电离出H+;D中二氧化碳、葡萄糖的分子式分别为CO2、C6H12O6,显然是正确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