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考研政治 >

2009考研政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

2008-12-02 
本章主要讲述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当前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两大方面的内容。重点是政治多极化。此外,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反对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问题也是重要内容。

  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一)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世界政治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的政治、经济实体,包括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等。在国际社会中,世界政治行为主体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由一元走向多元。国家仍然是世界政治的主要行为主体,但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除主权国家外,还包括各种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它们能独立地参与国际政治事务,并推动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在战后世界政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组织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联系国家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二战后,国际组织发展迅速,其原因是:①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一体化、全球化方向加快发展;②全球问题日益严重。其特点是:①数量剧增;②活动遍及国际社会各个领域;③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日益加强。而联合国作用的不断加强具有典型意义。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参加的最大的世界性国。际组织。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联合国安理会是负责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由5个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 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为实现这些宗旨,宪章必须遵守的原则是: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来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联合国不得于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理的事情等等。
  联合国建立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联合国的性质遭到霸权主义大国的扭曲。它最早为美国控制,变成了大国操纵下的表决机器,甚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发动侵朝战争。20世纪60年代,又成为美苏争霸的场所。70年代以来,联合国的性质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走和参加逐渐得到恢复,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积极推进非殖民化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自、决和独立。
  (2)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防止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3)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4)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众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问题,人口问题,生态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等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联合国的作用一度得到加强。
  但是,从20世纪末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联合国应该发挥的作用,尚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度甚至有所削弱。
  除联合国外,欧盟、东盟、北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地区性、专业性组织,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战后初期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形成的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相对抗的两极格局,经过40多年的发展演变,到20世纪90年代初最终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问题,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达成了谅解和协议。其实质是由美苏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原则;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平共处;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它具有美、苏、英三大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损害了一些主权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雅尔塔体制为
  战后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结束了欧洲在世界政治的中心地位,也为后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二)两极政治格局
  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代替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独霸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1947年美国先后抛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949年5月策划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其他一些组织,形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面对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敌视、意识形态上的攻击与诬蔑、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军事上的包围和威胁,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不得不奋起自卫。1947年9月成立欧洲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1月,苏联、东欧6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1950年2月《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与“北大西洋公约”对抗,这样欧洲便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局面,并形成冷战局面。
  所谓“冷战”,是指除了公开的战争手段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诸如实行经济封锁和制裁,推行政治孤立政策,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甚至进行颠覆活动,煽动战争,进行原子战争讹诈和军事威胁等等。它是战后国际关系中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对峙的一种重要形式。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的开始。两大阵营在欧洲冷战对抗的突出表现是1948年爆发的柏林危机;在亚洲则表现为“热战交锋”,突出表现为1950年到1953年的朝鲜战争。
  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形成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这一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政治上两面旗帜的斗争;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意识形态上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三)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1.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两极格局主要表现为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抗,其中虽然也含有美苏争霸的成分,但还不是主要的抗争因素。从6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逐步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开始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而且越演越烈。如果说,美苏争霸态势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还是美攻苏守,那么到70年代就变为苏攻美守。直至80年代,里根上台后提出“扩军抗苏”和“重振国威”的口号,美国又扭转了不利局面,加上苏联国力的下降,苏联的扩张势头得到了遏制。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苏开始从对抗走向对话,就一系列国际问题达成协议,使困扰世界的紧张局势出现了缓和局面。1989年12月,美苏两国首脑的马耳他会晤被认为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2.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两极格局发生动摇。这主要是因为:
  (1)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 个巨大进步,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联合国的性质和作用,现在的联合国已 成为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反霸斗争、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斗争的有利场所和共同参与的国际组织。 
  从1955年的万隆会议,经过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的建立和发展,这些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到70年代上半期,第三世界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 际舞台,大大冲击了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 
  (2)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矛盾冲突和解体 
  由于苏联推行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从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造成了一系 列的矛盾和冲突,最后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矛盾最早在1948年的 苏南冲突中暴露,出来,1956年爆发的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是苏联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矛盾冲突又一次激化的表现。1968年,苏联侵捷事件是苏联大国主义发展到霸权主义的突 出表现。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的恶化是社会主义阵营矛盾激化和解体最重要的表现。
  (3)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霸权地位开始衰退,战后初期受到美国控制的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出现了独立自主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寻求经济政治的联合自主。1958年戴高乐再次出任法国总统,提出“戴高乐主义”,在对外政策方面改变了一直依附美国的做法,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和独立自主的方针。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积极推行“新东方政策”,奉行更符合本国利益的外交政策。1972年田中内阁上台,提出以“对美协调为主轴”,以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谋求“国际国家”地位。
  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70年代初至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原因是:①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②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提出“多边自主外交”,谋求“国际国家”地位。③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④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1.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1989年东欧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华约解散,同年12月苏联解体,导致雅尔塔体制的解体、两极格局的终结。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
  2.新旧格局转换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打破了旧的力量的对比。
  3.新旧格局转换的特点。
  (1)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它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
  (2)新旧格局转换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一段时期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着斗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
  (3)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一)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多极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世界正在枣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美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确保美国在全世界的“领导地位” ,并使21世纪成为“美国世纪”,遭到了其他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强有力的抵制。当今世界力量对比虽然呈“一超多强”态势,但正逐渐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从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政策走向、力量对比可以看出,世界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不断地向前发展。 
  2.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方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决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具体原因在于:①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中国、俄罗斯坚决夏对,欧盟也难以接 受,美国霸权主义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②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以及大国关系的深 刻调整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③科技和经济实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已经没有哪一种力 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④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 能性大大降低;⑤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各国政治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欧盟作为一个整 体,在全球事务中影响越来越大,日本经济实力雄厚,有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企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俄罗斯致力于振必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发展中国家在调整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国家与地区集团不约而同地主张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