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D
[解析] 本题是推理引申题。文章第一段第一句指出,随着19世纪上半叶民主权利的扩展以及随之而来的联邦主义机构的削弱,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出现了。接下来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这种新的教育观念展开论述。从第一句话中可以得知,是民主权利的扩展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的产生,[A]项颠倒了二者的先后顺序,应排除。文中提到"新"的教育观念是在联邦主义机构削弱的情况下产生的。由此只能得出,新的教育观念与联邦主义有些冲突,并不能得出联邦主义者反对整个教育即[B]项的结论。第二句作者指出,教育不再是对人们先前存在的地位的确定,而成了获得更高地位的手段。[C]项与文意相悖,因此不正确。通过该句"不再"(no longer)可以推断出,从前的教育可以确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37.C
[解析] 本题考查了具体的细节。解题的关键在于考生对文中关于两类人的论述的把握。文章第一段末句提到,教育成了培训,学生也不再是等在那里的绅士,而是要提升自己经济地位的熟练学徒。由此可知,"学徒"与"绅士"的不同就是,绅士不用将教育当成工具去努力争取社会地位,因此可以推测出绅士们属于较高的社会阶层。[C]为正确选项。文中提到教育训练学徒们而非绅士爬上更高的阶梯,所以[A]项错误,[B]项和[D]项在文中没有相关论述。
38.B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事实细节。解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定位到原文。Land-grant College一词出现在第二段第二句话:国家赠予土地的学校的建立为那些来自非盎格鲁•萨克逊血统、工人阶级和中下层背景的贫穷但有抱负的男孩们敞开了享受高等教育的大门。由此可知,[B]项为正确答案。作者提到为穷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却并没有将上层人士排除在外,也未曾说明只有穷人才能从中获益。因此[C]项和[D]项错误。[A]项中土地所有者阶级是由land-grant colleges一词字面意思得来,文中没有依据。
39.A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事实细节。文章第三段一开始,作者就提到,对于绅士们来说,美德首先包括了高雅和风度,与其身份地位相符的行为方式,教育仅仅是学会高雅的一种方式而已。由此可见,在绅士们眼中,[A]项"行为举止"是最重要的。[B]项与原文不符,[C]项和[D]项在原文中没有明显的论述。
40.C
[解析] 本题考查了文章的主旨大意。考生需通篇把握全文,不应将注意力放到某个事实细节上。文章一开始就提到民主权利的延展和联邦主义的削弱带来了新教育制度的出现。接下来,作者主要介绍了这一新的教育观念的内涵,及其与旧式教育观念的异同。并对新旧两种教育体制下的学生进行比较。纵览全文可以推断,文章主要讲的是新的教育观念,并未涉及教育的发展问题、社会准则问题,所以[A]、[B]项都错误。[D]项虽然在文中有所提及,但只是部分内容,不能概括全文主旨。[C]项为最佳答案。
译文
随着19世纪上半叶民主权利的扩展和接踵而至的联邦体制的衰退,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开始浮现出来。教育不再是对先前存在的地位的确认,而成了获得更高地位的工具。对于不断进步的新一代学生来说,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他们在自己出生的环境中舒适地生活,而是教给他们一些新的品德和技能,从而把他们推进一个不同的更好的世界。教育变成了训练,学生也不再是"等待的绅士",而成了一些寻求提高社会地位的职业学徒。
在19世纪,大学教育开始被看成是跻身世界前列的一种手段。国家赠予土地的大学为那些来自非盎格鲁.萨克孙血统,工人阶级以及社会中下层的贫穷而有抱负的男孩们敞开了高等教育的大门。那些完成大学学业而获得成功的穷孩子的神话驱使数百万的穷人孩子涌入新的大学校园。随着这种转变,教育变得更加职业化:教育的目标是获取实用的技术和有用的信息。
对于那些准绅士来说,美德首先包括高雅的风度和作风,及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表现;教育仅仅是达到优雅的一种方式。而笨拙,粗俗,无礼,招摇等都是恶行的表现。而对于那些学徒来说,美德表现在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功中。人物必备的品质不是优雅风度而是积极,决心和寻找机会的锐利的眼光。当懒散的自由化及至挥霍浪费成了绅士的特色时,节俭,自制就成了新学徒的标志。绅士的社会地位已经很高,因此不再渴望更高的社会地位,而学徒却一直努力地向上攀登。对于学徒来说,原地不动,没有上升就意味着失败。
Part B
Sample One
41.F 42.A 43.D 44.B 45.C
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19世纪神话研究发展的文学艺术理论型文章。
译文
当从其他文化获得的资料越来越多时,欧洲的学者逐渐认识到神话传统的极大复杂性。尤其有价值的是像《薄伽梵歌》和《亚吠陀》这样的古印第安和伊朗经文提供的证据。这些来源很清楚地说明了神话人物变化多样, 不仅有地理区域的不同,也有历史时期的差别。
德国学者卡尔•奥特弗雷德•缪勒在其1825年出版的《科学神话绪论》一书中遵循了这种研究思路。[F]
他认为, 希腊有关珀尔塞福涅的相对简单的神话反映了初级农业社会人们的忧虑,而后来在荷马史诗中发现的更复杂的神话则是较发达社会的产物。
学者们也试图以某种方式把全世界各种各样的神话联系起来。从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为了解释欧洲和近东各种各样语言之间的惊人相似性,对语言的比较性研究导致假设母语的重构。学者们作出结论,认为这些语言属于一种印欧语系。研究神话的专家也在探求一种共同神话,这种神话可能衍生了欧洲所有民族的神话。
德裔英国学者麦克斯•缪勒得出结论:现存的用印欧语记载的量古老作品,古印度的《梨俱吠陀》文集反映的是最初阶段的印欧神话。穆勒把后来的所有神话归结为人们的误解,这些误解源于早期人们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的生动语言。[A]
比如,用"少女般的黎明"来表示"日出"最初使得黎明人格化,后来演变成有关少女的神话。
19世纪末期,英国的自然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提出的进化理论对神话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学者们研究神话的历史,就像他们为了寻找遥远的古代遗迹而钻研化石沉积的地质构造一样。
在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纳德•泰勒的作品中可以发现这种方式。在他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明》一书中,泰勒把人类的宗教和哲学发展系统地分成单独的不同的进化阶段。[D]
同样,英国的人类学家詹姆士•乔治•弗莱齐在《金枝》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三阶段进化体系"。根据弗莱齐的体系,起初人们把自然现象归结为反复无常的超自然力量(魔法),后来把它们解释为上帝的意愿(宗教),最后,把它们归类为理性的研究(科学)。
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斯1889年登载于《有关闪族人的宗教的演讲》一文中的研究也对弗莱齐产生了影响。通过史密斯的作品,弗莱齐开始认为,许多神话源于古代农业社会人们的宗教仪式习惯,对这些人来说,植物的年轮意义非凡。
这种方法被英国学者简•艾伦•哈里森发展得充分,并逐渐被称为"神话和宗教仪式理论"。应用从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德克海姆的作品中获得的见解,哈里森认为,所有神话都源于一个社会的集体宗教仪式。[B]
这种方式在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所谓的结构--功能主义中达到了极点,他认为,每一种神话都预示着一种宗教仪式,而每一种宗教仪式也暗示着一种神话。
18世纪和19世纪有关神话的大多数分析表现出一种把神话还原为本质核心的内容的趋势--不管是自然的季节性循环、历史环境,还是宗教仪式。一旦叙述中的想象成分被剥离后,留下的可能就是核心内容。在20世纪,研究人员开始更密切地关注叙述本身。
奥地利心理分析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神话就像梦一样,浓缩了经验素材,并用象征的方式表达出来。[C]
干扰项[E] 这个时期里进行的研究在德国学者克里丝汀•海尹的作品中得到巩固,他是第一个用拉丁词myths(而不是fibula,意思是"神话")来表示英雄和神的故事。
Sample Two
Sample Two:41. A 42. F 43. G 44. B 45. D
分析
注意本文的逻辑顺序是首先指出中西文化存在很大差异,然后举例,接着再进一步举例。
译文
一整套语言就是一种世界观的认知模式。所以你学到一种崭新的语言,等于学到一种崭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语言文字常常酝酿、蕴含着重要的价值观,总以某种方式控制着我们的命运。怎么样破除语言文字带来的障碍就意味着你破除你自己的命运的枷锁。
中西方文化有很多方面在极性上是相反的,共通之处容易沟通,怎样填平差别则往往非常棘手,甚而至于根本就不可能。
没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以前,在讨论所谓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之类课题时往往会走上歧途,或者容易走向极端。
从一些简单的实际语言运用中,即可看出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巨大差别。如英语代词中只有“我”是大写的,大写就是一种强调,大写的我,无疑强调了这种以个体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及由此而延伸出的自立、自强或自私、自重的意义。
传统中国人以“在下、鄙人、不才、贱人、奴婢”等自称,即是皇帝也自称“寡人”或“孤”,体现克己、自律、尊重他人的心态。
又如,中西方之收信人姓名地址的排列顺序正好相反,这多少可以体现出:中国人重整体,重集体,其考虑问题的思维模式更多地倾向于由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而西方人则较容易倾向重局部、重个人、由小到大,从微观到宏观。中国人表述姓名时,置姓于名前,表示尊祖。西方人则一定倒过来,表示自尊。
我在海关按中国人姓名顺序习惯填写出入境单时,常被外国人毫不犹豫地、“善意地 ”改过来,为此我总要与之争辩、斗争、直至改回来。现在很多的中国人在用外语介绍自己时,通常理所当然地认同西方的习惯。可外国人却未必认同中国的习惯。文化冲突的潜在根源就是这类东西:误解和偏见。
Sample Three
Sample Three:
41. D 42. F 43. A 44. B 45. E
分析
本篇从技术、制作过程、历史、迪斯尼和日本动画五个方面介绍了动画。注意每个正确的选项都有与标题相对应的文字。
译文
动画是一系列的静止的图像的集合,这些图像可以是图画、实物和运动中的人。动画在连续播放时不再是静止的,而会造成不间断的错觉。动画这个词汇包括电影、录像和电脑等方面的创作,甚至还包括活动玩具。它通常是一系列通过机器设备观看的图纸上图画或照片,或是用手翻动的一系列图像。
技术
制作动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取决于材料是平面的(例如,图画、剪下的纸)还是立体的(例如,粘土、木偶、家庭用品或者甚至是人)。在任何情况下,动画制作者都需要记住每秒的图片数。由于有声电影每秒24帧画面,电影动画制作人必须为每一秒的动画制作24幅图像。
制作过程
在选取了一个主题之后,动画制作人必须考虑好每一个画面。比如,一个制作人决定要有一个3秒的动画,制作人需要制作72帧图像(每秒24帧乘以3秒)。
历史
在19世纪晚期电影刚出现时,动画就成为了电影史上的一部分。一些早期的直接取景于大自然或以真人表演摄制的电影就使用了止动动画技术,也就是停止摄影机,在重新摄影之前将物品移开或移入镜头。
沃尔特迪斯尼
公司的创立者沃尔特迪斯尼出生于芝加哥,但在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长大。他在那里遇到了动画制作人Ub Iwerks和作曲家Carl Stalling,这两位对他将来的成功有很大的影响。迪斯尼(与他当时的合作人Iwerks一起)创造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动画人物:米老鼠。
日本动画
日本动画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蓬勃发展,现在它在日本和全世界都很受欢迎。日本动画业最重要的人物是手冢治虫。他在1963年创造了日本第一部动画连续剧“铁臂阿童木”。
当今趋势
动画业的两种趋势可能对其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生产和展示的机会显著增加以及新技术的使用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