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政治 >

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生活与哲学》考点解析(2)

2008-11-08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进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5.自然界的物质性
    ⑴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⑵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⑶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体现: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从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从发展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
    ⑵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1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⑴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18.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⑴运动的绝对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此,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⑵静止的相对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⑶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9.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⑴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⑵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⑶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⑷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0.意识的起源
    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产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先有自然界,后有意识的存在。
    ⑵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脱离了社会实践,不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人的意识就不会形成。
    21.意识的生理基础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产生的。
    22.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⑴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⑵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23.意识能动作用的特点
    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比如预先制订蓝图、目标和计划,这点和动物的活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动物的活动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
    ⑵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同时,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抽象出其本质性的东西,把握其规律。
    ⑶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 
    2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表现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指导调节和控制作用。
    2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⑴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⑵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因此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人们是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将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否能收到积极的作用。
    ⑶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事物本质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7.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8.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原因: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