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7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1)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2) 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特有的功能是:第一,它以一定的社会形式把人和物结合起来,使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由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第二,它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现实基础。
考点8 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1)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在哲学上,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
(2)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有两大类:一类为实体性要素,一类为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
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第一,劳动对象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加工的物体。劳动对象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又是人们征服自然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第二,劳动资料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在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也是划分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结合,称为生产资料。第三,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实践的人。它是生产力中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3) 生产力的基本特性:第一,属人性,生产力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第二,客观性,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力量,是由客观的物质要素构成的。它既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又是社会继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三,社会性,生产力实际上是以劳动者的分工、协作为中介而形成的社会力量。第四,历史性,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随着人们的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考点9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1) 科技是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可以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科学是一种生产力”。
(2) 在现代,科技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决定因素,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先导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是对科技在现代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科学是生产力思想的深化。
(3) 生产力是呈现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它包括先进的、一般的和落后的生产力,其中先进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江泽民的这一新论断是对马克思、邓小平的科技生产力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 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关键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
考点10 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1)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 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第一,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其性质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也不能任意改变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它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3) 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区分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标志,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环节中。总之,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
(4) 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由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在多种生产关系中,必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正是这种生产关系决定了该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
特别说明:本文由3COME考试频道(www.reader8.net)编辑精心为您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