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作文精选 > 小学作文 >

女儿做数学题中的“奇思”作文

2020-09-23 
女儿做数学题中的“奇思”最近,女儿在做数学题中的思路,往往与我的“传统思路”相去甚远。常常令我“暗暗称奇”,甚
 

 

 

女儿做数学题中的“奇思”

 

    最近,女儿在做数学题中的思路,往往与我的“传统思路”相去甚远。常常令我“暗暗称奇”,甚至“击节叫好”。我常感到自愧弗如,也感到了后生的可畏。
    众博友,这并不是我 “王婆式” 的自卖自夸,它的确是我发自肺腑之声,不吐不快之言。本人是“庸人”,不知开头之议论是否恰当,故在题目中只说是“奇思”,并未敢写“妙想”二字。还望众博友,特别是博坛“数学巨匠”木子老师,能给予客观评判。同龄的小博友们也可以谈谈你的看法,以此与我女儿共勉。下面我就举上足以再现女儿“奇思”的两个例子:
    一天,女儿拿来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找规律填空题”来向我求教。题目是这样的:“25,10,4,----,----”。这个题对于女儿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思索一会后,此题便有了眉目。我是这样想的:25的2/5是10,10的2/5是4,那么这个规律可以总结为“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5”,那么该题中的两个空就是1.6,0.64。这是我“循规蹈矩”得来的结果, 但对这个思路我并不是太满意,也就没直接给女儿说出我的想法。主要是因为当时女儿的教材只是初步涉及分数的知识,如我这样讲,她不一定能听得明白;再者是想看看女儿是否能用自己的方式思索出更恰当的方法。
    女儿开始有畏难情绪。但在我的一再“敦促”和鼓励下,女儿的思维一会儿便有了结果:“爸爸,可不可以这样想:10是由25乘以4,再除以10得来的。”此言一出,我眼前一亮,心情也为之一振。“奇思!”我拍案称奇。我都想像不出女儿怎么会有这样的思路。
    “4又是由10乘以4,再除以10得来的,那么下面两个数就是4X4÷10=1.6,1.6X4÷10=0.64”女儿接着说出了她的答案。说得真不错,答案也完全正确。
    但我还力求完美,就对女儿说:“思路不错,但你说得都是数字,还乘啊除啊的。这些还只是现象,你能通过这些现象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普遍规律吗?”话一出口,我便觉得怎么有股讲哲学的味道。
    女儿沉思半晌,未果。最终还是在我的启发下,我们父女俩共同走完了这条“规律探索”之路: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4倍的十分之一。
   一次,我给女儿讲简单的数列问题:1+2+3+4+。。。+29+30。我“按部就班”地给女儿讲起了首项和末项:“1+30=31,2+29=31,3+28=31。。。15+16=31。这一组数共有15个31,那么15X31=465,所以1+2+3+4+。。。+29+30=465。”接着,我又顺便给女儿讲了高中学到的简单等差数列之和的计算小窍门:“三个一组的等差数列,其和等于中间数的3倍,比如:2+4+6=4X3,4+5+6=5X3。”
    女儿听了我的话,想了一会儿,就兴奋地说:“爸爸,1+2+3+4+。。。+29+30这个题我有个更简便的计算方法!”“什么好方法?”我好奇地问。
    “先计算前29个数的和,按你的思路,就是用29的中间数再乘以29,即:15X29,然后再加30,不是也一样吗?”我拿来笔一算,还真是毫厘不爽!
    我佩服着,并夸张地说:“看我女儿比高斯还聪明,这个方法就命名为‘沈氏理论’吧!”
    女儿不好意思地笑了。
    有关女儿这方面的思维,我印象中在做数学应用题时也经常有类似的“灵光闪现”。只是时间久了,记忆有些模糊,便不敢妄写。
    众博友,看到这里,估计你心中也“自有评判”了。那就尽情地行使你做“主裁”的权利吧!或好或坏,畅所欲言,我可是个不折不扣的“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主义者!哈哈!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