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女儿解“难题”(二)作文
我教女儿解“难题”(二)甲、乙两人上午8时同时从东村骑车到西村,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走6千米。中午12时甲到西村
我教女儿解“难题”(二)
甲、乙两人上午8时同时从东村骑车到西村,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走6千米。中午12时甲到西村后立即返回东村,在距西村15千米处遇到乙。问:东西两村相距多少千米?(列算式计算)
这是今天整理女儿的书桌时,发现的她四年级时全县数学竞赛试卷中的一道应用题。看到这道题,我又想起了半年前的情景:
女儿沮丧地回到家,说有一题考“砸”了。她还完整地回忆起了这道题,让我帮着做。我吭哧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
我曾问过参赛学生的家长,都说孩子没做出来;我也求助过学历不低的同事,他一惊一乍的,也没说个所以然;最后,我又打电话问一些老师,老师的回答不置可否,说学生现在学基础知识重要,这类的题目可做可不做。
当时师生以及家长都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看法:这道考题超出了学生学习内容的范围。
我也只好悻悻作罢。
今天又一次看到这道题,我老感觉有点“仇人相见”的味道。我“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今天一定要把它“消灭”掉。我让女儿拿来纸笔,父女俩认真地研究了起来。
我开始用列方程的方式计算了一遍,看看是不是能从中找出一些解题的“蛛丝马迹”。但我很快就失望了,方程和算式之间关联性不是很强。我们又开始借助画图来求解,但这样画,那样描,还是没结果。
就这样,两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闭上眼,陷入了沉思,懵懵懂懂中还真想起来了点门道:
甲乙二人是在距西村15千米处相遇,不就是说甲比乙多走了15X2=30(千米)吗?再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走,又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走6千米,那么,甲多走的30千米距离再除以每小时比乙多走的6千米,就是甲全部用的时间,即30÷6=5(小时)。
根据题意,甲上午8时到中午12时从东村到西村,用了4个小时,也就是说甲到西村后立即返回,在距西村15千米处遇到乙所用的时间就是1小时,这岂不是说甲的时速就是15千米/时!?那么,东村到西村的距离就是:4X15=60(千米)
哎,这题算出来了!我兴奋得不亚于自己当年考上学,赶快喊来女儿“传道解惑”。女儿连说思路巧妙。急忙将算式列于该题下的空白处:
[(15X2)÷6-4]X15X4=60(千米)
“做这类题目要突出一个‘巧’字,‘巧’字当头,以巧取胜。就像所谓武道中的‘四两拨千斤’。”我就解该题时新悟出来的一点东西及时对女儿进行总结。“解这道题的思路巧就巧在‘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比乙之所以多走30千米的路程,是因为甲每小时比乙多走6千米的缘故,然后再求甲所用的时间’这个思维模式。这也可以归纳为‘两多模式’,即:‘在相同条件下,……之所以多……是因为多……’”
为让女儿更好地理解我“绕口令”式的归纳总结,我又举了在其它书上看到的类似的一个题目。
AB两桶有着相同数量的乒乓球。每次从A桶取出5个球,而从B桶取出3个球,当A桶的乒乓球取完时,B桶的乒乓球还有12个,问AB两桶原有多少个乒乓球?
“这道题也可以用套用‘两多模式’,即:在相同的次数下,A桶比B桶之所以多取了12个乒乓球,是因为A桶比B桶每次多取球2个(5-3=2)的缘故。然后再求出取球的次数12÷2=6(次),那么乒乓球数量就是5x6=30(个)。”
看着女儿花一样的笑脸,我知道女儿已完全掌握了这类题目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