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亲子课
天气预报说近日有雨雪。为看望一个家有喜事的朋友,一早出去,大风,挺冷。
中午回来,看到瑞达路上的柳枝和小区的迎春花,还是感觉到春的气息。打电话给嘟爸,嘟上午游泳表现很棒,甚至超出了以往嘟妈在场的情形。还有,最近嘟老是“叭叭叭”叫个没完,嘟爸回家也受到嘟妈难以企及的欢天喜地,让人觉得酸酸的。好在每周日的亲子课,是完全嘟和嘟妈的时间。
自我介绍(心不在焉)
和嘟的第一次课不同,这次显然都是“大”孩子了,一开始就让轮流的自我介绍。老师拿着宝宝的手,说我是谁谁,真高兴见到大家,之后大家一起唱hello歌,最后宝宝双手合住作揖表示感谢。有的宝宝明明在“自我介绍”,眼睛却看着教室外面,有的宝宝明明表示着“欢迎”,却开始追着前面的宝宝爬了起来。虽然只有六个宝宝和他们的妈妈们,教室里已经觉得很满,到处是人。
在前面两个小朋友自我介绍时,嘟就很迫不及待的站着,嘴里还“啊哦@#$*&%#*…”喊着,声音比老师都大。轮到他到前面介绍时,却又有些心不在焉了,这个嘟!
小鸡叽叽叽(我想吃)
可巧,这几天正给嘟唱类似的一个儿歌:小鸡叽叽叽,小鸭嘎嘎嘎,小狗汪汪汪,小猫喵喵喵。一般都是我或嘟爸一个人喊“小鸡”、“小鸭”,喊出一个动物的名字,另一个人学动物的叫声,偶尔还会有“小驴”、“小猪”、“小老虎”等比较雷人的声音出现。
只见老师拿一个小鸡手偶、小鸡图片、纸上“小鸡”的汉字,分别让小朋友们摸一摸,感受一下。之后随儿歌做运动,锻炼宝宝的精细动作:小鸡怎样叫,小鸡这样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模仿小鸡,两手握起,食指并拢向前。在摸小鸡的时候,嘟还是喜欢抓来就往嘴里送,无论是毛绒绒的还是一张纸。其他宝宝有的就是摸一摸看一看,有的还怕怕的不敢碰,有的也往嘴里放,但不像嘟这么严重。虽说“吃”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可还是想让他换一种方式。
捡鸡蛋(我喜欢扔)
这个游戏的目的是练习宝宝蹲的动作。老师拿来一篮彩色的“鸡蛋”,让小朋友从5个呼啦圈里蹲跳过去,取来“鸡蛋”放到自己的小碗里。第一次跟嘟一起跳,他不想蹲,使劲摁他也不行,凑合着跳了过去,一手拿了一个“鸡蛋”,走到小碗跟前,却不肯放手,累的嘟妈出了一身汗。第二次好些了,全力让嘟做蹲跳,还比较顺利,可惜拿了鸡蛋就往地上扔,捡起来再扔,跟在家扔玩具汽车、扔球、扔套筒的动作一模一样。
同步的儿歌是:咕咕嗒,咕咕嗒,鸡妈妈要生蛋啦。咕咕嗒,咕咕嗒,生出一个大鸡蛋。
小猴子跳,小猴子转(唉,没劲)
家长拉着宝宝的手腕,将其手臂向上提直,抬离地面,由缓到急的“跳”;之后家长左转一圈,右转一圈,让宝宝的身体随着转。
可能是嘟从小都玩这个游戏,做起来显得比较轻松和简单,观察嘟的表情,还是很喜欢这样小猴子似的被悠来悠去,但不是那种举高高、拔萝卜的大笑的兴奋,看来是不够刺激。
美丽的红花朵(我会捏,但我还想吃,还喜欢扔)
老师给发了画有青草的纸,一个小棉签,红色的颜料。让宝宝先用右手捏着棉签的小棍在纸上点一点,锻炼手指灵活度,之后蘸着红再点。
嘟的“捏”是没有问题的。两个多月以来,嘟总喜欢把馒头撕的一小块一小块,再捏到嘴里吃,好像自己给自己创造条件练习似的。大人喂他的蔬菜或者小饼干,他总要再用小手从嘴里拿出来再放进去,唉。特别喜欢关注地板上或者床上一些细小的颗粒,捡起来或者摆弄它们,连拼图上的维尼小熊的嘴都被他抠掉了。
只见嘟右手的棉签传到左手,左手染红了,再传到右手,这次棉签是倒着的,右手也花了,然后往嘴里放——嘟妈及时制止,开始手把手让他拿着棉签“画画”。还没刚松手,嘟又吃,制止,他又开始扔棉签,让人想起了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唐寅的“扔人”画法。无论如何,嘟产生了他的第一幅“画作”,老师还给写上了名字。
最后的疑惑(关于爬)
和同龄小朋友相比,嘟很硬实,站、扶走都挺好,握、捏也没问题,就是不会爬。据说6-9个月是宝宝爬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嘟也算练过,但爬的时候他总是很不喜欢的样子,要翻身过来,或者吭哧着哭,加上我们并没有特别强制他进行练习,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另外,从一两个月的时候,就给他做迈步练习,不知道这个是不是也是影响他爬行的一个原因。
这次课后,老师给了“家庭指导方案”,正好有学习爬行的方法,接下来这段时间,将会加强对嘟的专项练习,希望他能在独“走”之前会“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