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青春期的亲子关系
昨天接孩子的时候,碰到孩子小学同学的晓晓妈,两个人闲聊了一会儿,从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到平时的学习情况,再讲到一个孩和二胎开放政策后两个孩子,话题是云天转。晓晓妈问到我家的孩子长多高了,我说到我眉毛这儿了。顺口我又接了一句:“我们俩一起逛街的时候,哎呀,感觉孩子长得好快,现在我们手挽手的时候,我感觉她更像是我的朋友,我们无话不谈哪。”
晓晓妈听了,脸上有些歉意,小声地对我说:“前几天我打了孩子一顿,这几天我天天来接她,就是为了想缓和一下和她的关系。”
“为啥呀?”我惊愕地看着她,“孩子大了,再打会把孩子打跑的。”我善意地提醒她。
“唉,其实也没啥,就是看她天天写作业写得慢,学习也老上不去,心里急,一急,手就上来了。”晓晓妈自责地说。
我们又聊了许多,我也善意地提醒晓晓妈,别打孩子了,也别拿孩子给别人比,每个孩子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要孩子是健康的,自信的,阳光的,这就是一个好孩子。在文化课上有的天赋好,有的天赋不在此,在舞蹈,在音乐,在美术,在口才,这样的孩子也是很棒的孩子。我们的社会是多元化的,不是以成绩来定位孩子的前途的。
昨天接了孩子回家,我把晓晓妈打晓晓的事给孩子讲了讲,我们俩一致认为,晓晓妈把她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处理得不好。
再将思维发散想想,平时我们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会伸手真诚相助;别人在难过哭泣的时候,我们会及时送上安慰;别人在成功的时候,我们会共同举杯祝贺;别人在落寞的时候,我们会默默扶持陪伴;别人在拼搏的时候,我们会鼓励加油……那么,我们的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在难过哭泣的时候,在成功的时候,在落寞的时候,在拼搏的时候……我们是用处理我们人际关系中的方式来对待吗?如果是的话,我觉得您是一位非常睿智的父(母)亲,如果您不是这样做的,您要好好地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做不到像对待别人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今早读《中小学生心理呵护》的“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期待”,讲到任何人际交往,参与者都带有各自的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因或动力。我在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亲子关系,也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只不过因为它附带了血脉亲情,所以显得特殊一些。我们没有处理好自己的亲子关系,根本原因是我们与孩子关系中的的人际交往动机不良不纯——因为她(他)是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心血,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期待,所以她(他)要怎么怎么样……
“当鸟儿的翅膀一旦缚上了黄金,它就再也飞不高了!”借泰戈尔的这句诗用在这里,一旦孩子在我们做父母这里接收不到信任、理解、支持、关怀,我想,她(他)不爱学习了、早恋了、爱上网游了、离家出走了、颓废了……这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在我们这里孩子找不到所需要的感情慰藉,心理支持,孩子自己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找,而且不只是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找,还会在以后的漫漫人生路上不停地寻找。我有个朋友的弟弟现在已经将近四十岁的人了,离了两次婚了,从学生时代不停地找女朋友,走马灯似的。本来以为结了婚了该稳定了,结果又是不停地离不停地结。后来朋友和我聊这件事,我们一致追溯到他的成长年代,发现他的父母对他是棍棒皮鞭教育,稍不顺从就打。在家庭中他没有得到温暖,所以他的一生都在用来寻找这种温暖,这就是他不断地换女朋友,不断地离婚结婚结婚离婚的原因。现在他又结婚了,不知道这次会怎样啊。
“渴望与他人亲近,和谐相处的心理状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期待认同和赞许也是进行人际交往中不可忽视的心理期待。
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里最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
我们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越来越强,我们就会越来越多地表露自己,同时也要求别人越来越多地他们自己。
要想赢得爱,先要值得被爱;要想赢得友谊,先要表示友善;要想赢得别人对我们的兴趣,就得先对他们感兴趣——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一劳永逸。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交互原则,即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别人的态度。
人际交往中的喜欢与被喜欢,尊重与被尊重,接纳与被接纳是相互的。
不矫揉造作地、真诚地、主动地喜欢别人,是我们赢得别人喜欢的最有效的途径。”
以上这几段话是我从今早读的书中摘录下来的,我想说的是,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一定非常注重我们的交往能力,我们一定在竭力做到这些,因为人人都想成为别人心目中的那个好人。那么,我们更想成为我们孩子心目中的那个好爸爸、好妈妈。可是,我们不曾对我们的孩子无条件地接纳过,不曾发自内心地欣赏过她(他),不曾把她(他)看作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她(他),那么,我想问问亲爱的你们,包括我自己,孩子凭什么要喜欢我们、尊重我们、亲近我们、爱我们呢?仅仅是因为我们给了她(他)生命吗?我们就拿给了她(他)生命来作为交换条件,要强横地取走她的自我、尊严、自信、爱吗?
我们做父母的用多少正确的、孩子接受的方式去沟通和交流?又拿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他们?又花费多少时间去成长我们自己呢?我们倘若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考个好成绩,一定要到全校全班多少多少名,我们不给孩子温暖和爱,不给孩子尊重和理解,我们只会用我们给了她(他)生命来要挟孩子,让他们服从于我们的意志,我们最终将亲手毁了我们的孩子。
有的孩子是花,有的孩子是树,有的孩子是草,花有花的芬芳,树有树的伟岸,草有草的姿态。花不必羡慕树的青翠,树也不必羡慕草的婉柔。世界这么大,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把我们的态度活出来,活成我们自己的模样。
想想,我们这么急匆匆地盼着赶着催着孩子前进前进前进,说白了,更大的一部分是我们自己的不安全感。一个成熟的、自信的、心态平和的人是不会将所有的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更关注自己的素质与能力,用自己的状态和行动来影响孩子。我们是土壤,我们做好了,我们努力,奋进,认真,坚持,我们的孩子也会努力,奋进,认真,坚持。我们何必眼巴巴地催着我们的孩子飞,我们应该自己先飞,带动着我们的孩子飞啊。
写着写着跑题了,总之一句话,一定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在我们与孩子的亲子关系紧张的时候,不妨退一步,倘或孩子不是孩子,是我们的朋友时,她(他)遇到这样的问题,需要我做什么,以此来提醒自己,警醒自己,处理好青春期的亲子关系,维系好这份浓浓的血脉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