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亲爱的孩子们,本周我们的作业是扩写古诗,王老师先写了一篇,抛砖引玉,希望看到大家的佳作。在这里也想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彼此的写作上新颖的思路、立意,较好的写作方法,让我们都更用心,更认真,做得更好!
西湖美 不思归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扩写
人人都道西湖美,时时风光各不同,晴日娇媚、雨天奇幻、月夜清辉万顷,无时无处不充满着诗情画意。不仅吸引着许多的游人纷至沓来,更有不少风雅的文人才子相聚于西湖赏景吟诗,这天,大诗人苏轼和三五知己好友相约到湖边的望湖楼饮酒赏景。
好友们相聚于楼上雅间,寒暄过后,三三两两临窗眺望,夏日的西湖别有一番景致,湖堤的垂杨柳在微风中婆娑起舞,如豆蔻年华的少女般婀娜多姿,艳阳下的碧波银光闪闪,如洒下了碎银,照得人不由自主地微眯起眼睛。湖上有一叶小舟,粗布衣衫的渔公撑船高歌:“摇撸挥廊桥回,宝淑塔上流云飞。风荷醉苏柳垂, 花港池中鲤鱼肥。雷峰夕照洒余辉 ,渔舟唱晚归。”嘹亮的歌声隔水而来多了几分空灵飘渺,让几位名动大江南北的才子们也不觉听得痴了。
六月的天真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晴空万里,这会儿,不知从哪冒出的几朵乌云从天边急涌过来,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风势也越来越强,只听得到呼呼的风声一阵紧过一阵,紧接着,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风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落在湖中,溅起满湖珍珠,有些顽皮的像比赛似的跳上船来。落在地上,溅起一层白蒙蒙的雨雾,宛如缥缈的白纱。不一会儿,屋檐下犹如落下了千万条瀑布,跌到地面上,绽放出一朵朵小花,泛起一道道美丽的水纹。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如同变戏法一般,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恢复了平静,如一面巨大的银镜,空气清新,泥土和花草的芬芳夹带着湿润的气息拂面而来,远远望去,湖水如天空般湛蓝辽阔。
“呵呵,美哉,美哉,诸位,我有一上对联,请
“宋兄果然是才思敏捷呀!我敬您一杯。”
“有了,‘千根金针,万缕银线,穿起片片珠帘’。”一位手执纸扇的中年男子对道。
“妙,为此佳联饮一杯,不才也有一联可对:几滴天水,数只蜻蜓,引出霖霖甘露。”旁边的一位也不甘示弱。
“苏兄,您为何只拈须微笑,却不言语呀?”
苏轼此时,已有些微醉,他走到窗前轻声吟诵道“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好呀,好呀。”
“当为苏兄此诗浮一大白!”
楼上一片啧啧的赞叹声,窗外暮色渐浓,一弯新月悄悄升上柳树梢头,西湖美景仍旧,隐隐约约中有歌声从远处传来,萦绕于天地之间:“平湖夜游邀月举杯,人生难得一回,西湖美 ,美丽的西湖水 ,山光水色惹人醉 ,惹人醉。西湖美, 美丽的西湖水 ,远来的人不思归, 不思归……”
写在后面:
一、关于写作构思。
在这里想首先引用菲菲妈妈的博文《甘做孩子成功道路上的铺路石》中的一段话:“周末的作文要鼓励孩子列提纲,我经常在辅导孩子的时候告诉她,一篇好的作文犹如人体之骨骼和血脉。好的作文题目就像人的脑袋。文中主线就象人之骨架。而感情的渗透就如人之血液。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有血有肉,情深意浓。”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首先确立两个重点:一是景(晴时景和雨时景,其中雨景为重点详写),一是人物对对子和吟诗,这样一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详略就已安排好了,再动笔不就有思路了吗?
二、关于修改。
这篇作文修改了多处,有大有小,大到成段的文字,小到一个字,比如,写雨景的时候,我本是写雨由小到大,写出由细雨霏霏到大雨滂沱的过程,但后来修改时考虑到夏天的雨是来势汹汹的,这在诗中也提到,所以我删去了,又重新只写大雨这段。
在写雨时,从三个方面来写:雨落在湖中,雨落在地上和雨中屋檐的景象,这样由远及近,既写了雨景又逐渐把镜头重拉到望湖楼上,写作时思路也更清晰了。
还有例如:“一位青衣儒生说完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这句,最初是这样的“一位青衣儒生说道。”后来考虑到诗题中有“醉书”两字,所以是要有关于饮酒的描写的,这样一改动,后文中的“苏轼此时,已有些微醉”就更自然了。
再如:“粗布衣衫的渔公撑船高歌”,最初是“粗布衣饰的渔公撑船高歌”,后来修改时想到男子用“饰”不太合适,所以改为“衫”。关于这样大大小小的改动还有许多不再一一例举了。
最后,想提醒大家,仔细读完王老师的博文后,请将你的写作思路或你认为你的习作中精彩的语句写在留言里,以便大家交流学习。
期待着孩子们的佳作!
附:苏轼趣事
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轼啊苏轼,天下的字知多少?人间的书有几何?中国上下数千年,多少个朝多少个代,有多少种古文字?纵横数百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又有多少种语言,多少种文字?试问“识遍天下字”的人,还敢以“识遍天下字”自居吗?其母程氏(一说为一老者)回来后,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吟诗赏月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死了好
到了晚年,苏轼临死时,问环伺在床边的几个儿子问道:“你们说,死了好不好?!”小儿子神秘的抢答道:“一定很好。”苏轼奇道:“你怎么那么肯定的知道好呢?!”小儿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还不都回来吧。千百年下来没一个人回来,可见死了一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