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具有抽象性。对孩子来说,掌握数概念比掌握实物概念要困难得多。家长要首先了解孩子数学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地进行早期数学教育。0~3岁的儿童对数量的认识只是出于笼统知觉阶段,不能精确地意识到物体的数量。比如:1至2岁的孩子还不太会讲话,但知道伸手去抓数量多的糖果或大的苹果。3岁以后的儿童才开始形成数概念,如孩子计数,起先不但要用眼看,还要动手去数,以后,孩子可以逐渐减少动手点数的动作,只要凭借视觉就可以把握物体的数量。当孩子可以脱离感知而进行口头计算时,他还必须依靠物体的表象,比如孩子能很轻松地回答出:“妈妈给你3颗糖,爸爸也给你3颗糖,你现在有几颗糖?”这类的问题,却往往不能正确回答出:“3+3=?”这样在成人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因为前一个问题描述了情景的成分,唤起了孩子关于物体的表象,这些表象可以做为计算的支柱,帮助孩子从感知阶段向数概念阶段过渡。即6岁左右的孩子才能够逐渐运用数字进行计算,开始进入数概念阶段。这时孩子基本上可以轻松地运算10以内的加减法。其实复杂的计算是孩子上小学以后的事情,家长在此之前,不要让其进行复杂的加减运算,孩子幼儿时期学数学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数学密切联系生活,让生活将孩子带入到数学王国,并带给他乐趣。
一、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幼儿学数学不是学数数和加减运算,其内容是广泛而多样的,早期数学教育内容可以包括集合、分类、排序、数量、形、时间、空间等。集合是现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普遍的,如把同类的食品放在一起:家长可以把梨、苹果放在一起,把饼干、蛋糕放在一起,家长在这样做时应有意识地边做边向孩子渗透“类”的经验,使孩子打好早期数学的感性基础。又如分类和排序是孩子识数和学习计算的基础,家长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尝试让孩子分一分,让孩子根据事物的差异按一定的次序和规律进行排列。家长还可以利用环境进行数学渗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均表现为一定的数量,其形状、大小也各不相同,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如让孩子伸出自己的小手认真的观察手指的数量、大小、粗细、长短;吃饭时一起摆放餐具,家中有几口人,要拿几双筷子,几只碗;走楼梯时学学顺着数数... ...衣服上的纽扣是圆的还是方的;热水瓶是圆柱体,冰箱是长方体。每天早晨几点起床,晚上几点睡觉。皮球、蜡笔、娃娃都放在哪里。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重复体验集合、分类、排序、数、量、形、方位等概念,从而引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玩中学 、学中玩
生活中,孩子大都喜欢游戏,家长应乐意参与,巧妙设置游戏,让孩子在无意中学到有关数学的一些知识。如和孩子一起边做早操边念儿歌;早早起/做早操/伸伸腿/弯弯腰/两手向上举/还要跳一跳。其中就有包括对时间、空间、方位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又如与孩子一起唱“拍手歌”,可以和孩子一起编儿歌的内容,老歌新玩,孩子怎能不感兴趣,又怎能学不好数学呢?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游戏中均寓含着数学内容,家长应善于发现其中的奥妙,随时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
三、将生活用品作为最好的教具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对数量的和空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以及逻辑推理都要借助于具体的形象和动作来进行。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玩具,如:各种盒子、瓶子、纽扣、积木、杯子、蜡笔、扑克牌等,让孩子动手操作,在分分、数数、比比中获得有关数、量、类、比较、排序等数学的知识技能。
总之,只有让孩子切实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数学是美丽的,数学是好玩的,数学是有用的,才能在玩中将孩子带入数学王国,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