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青少年阅读】——读书琐记
趁着周末,回家看看。头发花白的妈妈眼里露出惊喜:“正说着你呢,就回来了。我前几日正打扫着卫生呢,可巧床底有一大箱子你的书,本来还想收拾收拾卖破烂呢,后来一想都是你的东西,拉走吧。”
疑惑中打开,连声惊呼:“可不能卖啊,这是我多么宝贵的东西啊,高中三年就存了这么点书。我可得好好当传家宝贝一样留着,等回头坤长大了,让她也读一读她妈妈那时读过的书。”
满满当当的一纸箱书,瞅着一个晴好的下午,拂去尘土,最上面的是从九五年第63期购买持续到九七年第83期为期两年的《少女》书,除了扉页有些磨损起皱外,完好无损,码得四四方方的,放在书架上。
封面上的少女人物或明眸善睐,顾盼生辉,或洒脱大方,充满活力,或娇巧可爱,宛尔一笑,举手投足间,无不彰显着少女的青春与活力。
无论什么东西,哪怕是一组照片,一本册子,一旦有了年头,渗入了感情,就变得觉甸甸的。打开尘封已久的往事,一任思绪飘流………
在那个书籍匮乏的时代,看书的途径乏善可陈。妈妈厂里的图书馆,偶尔能借阅,初中陆陆续续地读过几部琼瑶的小说,《心有千千结》、《月朦胧鸟朦胧》、《聚散两依依》、《月满西楼》、《雁儿在林梢儿》,曾经寻寻觅觅,如饥似渴地读着,哪管书陈旧泛黄,也曾为书中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故事而柔肠百转。
邻居家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也曾偷偷摸摸地看过,名著里的打打杀杀、刀光剑影快意于江湖,也曾多了几分侠甘义胆之心。年代久远,现在回想起来大多都是支离破碎的片断,难以码成黑字。
初识《少女》是在高中,十六七岁,心情五味陈杂,走出校园,书亭前的一次意外驻足,竟使我和少女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的少女封面是彩色的,里面的内容却是古朴极致到黑白,刚开始吸引我的只是她娇小的身躯,小小的,只有32开本大小。书的内容有清香一叶,95专访,校园风景,人间真情,青苹果,人生百味果等多个丰富多姿版块。
因为囊中羞涩,起初总是和少女失之交臂。每次等我攒够钱去买少女时,书已被抢购一空。后来,便差不多在出版前每天都上下学去询问。亭主看我喜书,还特地给我留一本。
1.5元钱也许在现在物价飞涨的年代微不足道,能买一个烧饼,或是买一个馍馍,而彼时家中拮据,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省吃俭用只为每月用带着体温的1.5元钱换取一本心仪已久的少女。
从那本绿色的少女开始细读,如沐春风,她让我知道生命是一张大图,平凡中也有一份美丽;她使我懂得热烈的季节,面子有时并不重要;她教我出租友谊,因为友爱就在身边。喜欢少女,因为她不哗众取宠,不故作高深;有广博而丰富的知识,朴实而生动的人生哲理;文笔清亲如小夜曲般优美,文章短小而精悍。
如火的七月,一纸通知书把我录取到古都外地,放假归心似箭,然而少女却已遍寻不着,多方询问才知已经停刊,曾经青春年少时的美好记定格成永久。
席幕蓉曾说过:十六岁的花,每季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或温柔的生命。
现在再回望,曾经的少女,总是带着些许情怀,像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缓缓流入心间,纤纤素笔流露出的感情,字字句句将少女做梦的心事记在日记,也让人不由得感怀这段花季的真谛。
异地求学的日子,冷暖自知。最幸福的莫过于能有一本书温暖其中,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是时常光顾的地方,手捧一本好书,阅古读今,低吟浅诵,读到兴起时,偶尔做一做笔记。那时从诗词散意中掠美,在古典文学中滋养。读书似有高山流水鸣于耳畔,仿有瘦菊幽兰馨于鼻间,全然忘了室外寒风呼呼,大雪纷飞。
两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白纸黑字里的缕缕微香陪伴着我走过了春夏秋冬,洋溢着我的酸甜苦辣。一书一世界,一语一天堂,曾经那些优美的文字带给我的不仅是流金岁月,还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与昂扬的学习斗志。
曾记得,第一篇拙作《谢谢你,IC卡电话》被登在校洹水潮报之后的兴奋无比。
曾记得,心思坦然中念着《青春无美衣》中走上了演讲的最高领奖台。
曾记得,工作伊始,无意栽柳拿到了解放军第371医院征文的奖励,第一次得到证书和奖金时的欢呼雀跃。
时光匆匆,这许多年,因为孜孜不倦地考试,业务精进熟练了,与书之间的情感交流随着专业的学习而渐行渐远。书只是浮光掠影,取而代之的是手机快餐式的阅读,家中购买的《读者》也曾一度束之高阁,蒙灰许久。一时间思维木木的,怔怔的。
思忖良久,抽空还是读书吧,让浮躁的心在书本中渐趋平静,让平凡的生活因书香而美丽。
追忆似水流年,此处,彼处,凝眸处,梦里依稀,家有小女初长成,手捧少女笑逐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