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略了孩子的“小心眼”
一大早来到教室,发现许多孩子在“晨读长"的组织下有序地读着课文,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我也坐在讲桌前继续备起自己的课来。
“老师,我的手被扎了!”抬头一看,大林举着右手一脸委屈地站在我面前。
“怎么弄的?让我看看。”
“被笤帚把上的刺给扎的。”
赶忙看他的手,右手虎口处有一个伤口,渗出了一点血,并不严重。“你现在赶快到医务室去给伤口消消毒。”“医务室现在没人。”“那你到教导处去,那有备用的消毒用品。”只见他一脸的不情愿,转身慢腾腾地向教导处走去。
几分钟后他回到教室,手上的伤口依然没处理。问原因,说是不好意思去。“你就说'老师,我的手不小心被扎伤了,医务室现在没人,所以来这儿擦一下伤口’”,我对他说道。可是他站在原地没动,眼神里似乎有期待我陪他去的意思。“再不去,教导处一会也没人了”,我有些急躁了起来,语气也重了些,他赌气地回到座位上。“导读长”这时伏在我耳边说道:“老师,我陪他去吧。”我满意地一笑。
“我陪你一起去吧?”,我满以为这下应该去了吧?出乎意料的是,大林竟然在“导读长”说这话时,一下子眼圈就红了,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反正也没人心疼!我不去!”我的心一紧。这时,上课铃响了,教数学的李老师走进了教室,我转身走了出来。
教室与办公室之间那段不足30米的距离,我满脑子都是他那句“反正也没人心疼!”的话,这让我想起了以往每次学生受伤时,我不是马上领着亲自到医务室处理伤口,就是直接带着上医院去包扎。可是今天,我却让他自己跑了两趟。他是在用这句话暗示我对他的不公平 !怪不得有这么大的反应!回到办公室放下教材,我又折回教室,喊他出来,要亲自带他去处理伤口。
“我不去,我还要上课呢。”
“先处理伤口,别时间长了再感染发炎。”
“反正我不去!感染就感染!我还要上课呢!”
“你确定不去处理伤口?”
“确定。”
“好,那你回去上课。”见他的抵触情绪依然未减,我决定先缓缓再说。
第二节语文课上,他的手上已经贴了一张创可贴。在师生相互问好的时候,我发现他在偷偷地观察我的表现。当我们俩目光相遇的时候,他马上把头一扭,做出不屑一顾和不满的样子,不过火气明显小了。按照以往的表现,一定又会拒绝所有的课堂学习活动,做出出格的行为,打断课堂进程,不论让做什么都会说:“为啥呀!”直至把我激怒。
带他一年多了,对他的行为基本称得上了如指掌。这样的孩子,不能狠批,那正是他要的结果------激怒我,然后达到自己不学,别人也不能学的目,最后摆出一幅破罐破摔的姿态来,大有耐我如何之势!为了转变他,激将法、压制法、顺毛法(鼓励法)、搁置法、孤立法......我可是能用的都用了,但似乎收效甚微。不过起码通过对比这些方法所产生的后果后,发现顺毛法效果相对要好些。之所以以往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原因还是出在我的身上。总是在以为这孩子已经转变的时候,因为其旧毛病的反复再现,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使得刚刚好转的形式,出现了“历史的倒退”,导致这种问题久而不决的原因,恰恰在我。好多次在矛盾激化时,没有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因为一点在平时看来根本可以一笑而过,完全忽略的小问题而说出过火的话,做出赌气式的决定为刚刚让自己和对方建立起来的信任感与逐渐升温的师生情谊,泼上一盆冷水,一切从0度甚至负几度开始。
冷静地回顾和思考与这个孩子所有的交往经历,幡然发现要转变这孩子,最困难不在于他的行为有多恶劣,而是一定要战胜我自己的冲动,让自己具备三心:爱心、同理心、足够的耐心!本学期一始,“三心”政策已获得明显的效果。爱心,让我看到尽管他个子高大,但毕竟还是个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同理心让我能够在他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出现原因,对事件性质作出合理的判断,不把问题严重话;耐心,则助我在看到反复出现的问题行为时,能够给孩子充足的改正空间,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课下与同学的矛盾少了,课上能主动听讲发言了,这不前几天还刚刚达成一个协议:课上不因为老师的批评拿不学习作为无声的对抗呢。
冷静,我让自己微笑着开始上课,象没发生任何事一样开始上课。我不能再让曾经的错误重新上演。可喜的是,他虽然还带着情绪,但还是拿出了课本,该读书时读书,尽管能看出读的有些懈怠;该思考时思考,尽管不那么积极。这就是进步!瞅准时机,不露声色地表扬了他。半节课后,已经能接受我的正视,趁热打铁,我相机又让他回答了一个问题,虽然不是很精彩,但我还是抓住其中合理的成分,大加肯定了一番。伤口的事此刻已经化的很淡了。下课的时候,我在走廊里叫住了他:
“来,到这边我问你点事。”领他到人少的地方,问道:“你今天为什么不跟我去处理伤口?”
“别人你都带着去,可是却让我自己去。一点也不着急!”
“你个小心眼啊!”,我用手拍了拍他的肩,“老师不着急还会一看你的伤口,就马上让你去处理以下啊?再说,你都上四年级了,高高大大,又喜欢要面子,因为这点伤,让我领你去,你不觉得不好意思啊?”我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其实,你不光在想这个。你肯定还在想,我只记得让你处理伤口,咋不批评把你手扎伤的***呢。对吧?”
“恩。”
老天!我差点没笑出来!“当时是批评那个同学重要还是先处理你的伤口重要?”
“我的手又没多大的事。”
“这不是伤大伤小的问题!就像上次你把别人脑袋弄流血了,你说我是批评你重要,还是先带人家看医生重要?”
“先处理伤重要。”他已经有些不好意思了。
“反正没人疼,你今天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太伤我的心了。早知道你这么想,我就不该让你去处理伤口,先用半天时间调查清楚怎么回事,再批评那个同学,最后说你伤口的事了!”
“老师我错了!”说着低下了头。
“唉,你呀!今后再遇到什么事,拜托,先冷静地思考一下。男子汉,别整天心眼小的跟针鼻儿似的啊!”我半是嗔怪,半是玩笑地说道。“现在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吧?”他点点头,我又说道:“别老用手把创可贴揭开看,容易感染的。现在没事了,玩去吧。”
他一蹦一跳地跑去玩了,一场风波就这么过去了。我很庆幸,看透了孩子的“小心眼”,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