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几年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老师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澄清了原来一些模糊的认识,明白了课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前,我们总以为课程无非是学科或各门功课的总和,它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这样,无形中把课程和教学割裂开了,由此产生了种种弊端: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这样,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发挥,更谈不上得到充分发挥了。而如今我们对新的课程观已有所了解,知道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也由局外人变成了局内人,这就给了教师和学生弘扬个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它要求教师不但要超越自我,更要超越教材,追寻主体性。这无疑使师生的身心都得到了解放,获得了自由。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为了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就是要向轻车熟路告别,踏上新的征途。”这真是一语中的。今天的课程改革,正是要向昨天的约定俗成的教育方式告别,向不甚科学的评价体系告别,向传统的陈旧的思想观念告别,从而建立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一套逐步趋于合理的公正的评价系统。
如对语文课的处理,原来基于传统的评价体系和办法,老师们总喜欢对课文作没完没了的分析讲解,大到时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划分,小至每层层意、字词解释、标点符号,老师分析得头头是道,而孩子们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有的是老师的信息发布,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有的只是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没有师生的相互交流,更谈不上学生的情感参与,而没有情感的知识是冷漠的。这样,你教的知识越多,学生越冷漠,冷漠又是教育的最大天敌。这正如窦桂梅老师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一篇好的文章就好比美丽的才女林黛玉,整体看怎么都是美的,可你把她肢解开,这是林黛玉的肝,这是林黛玉的肺,这是林黛玉的胃……无论再好的文章,再美的人,经你这么一折腾,一分解,你还会觉得她美吗?这时,人们再也感受不到作品的美了,因为它已不是原汁原味的了。怎么办?很多老师开始了大胆的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体会。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有多少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能就有多少种不同的答案。原来我们总是把答案界定为唯一,并以此为标准答案。事实证明,这是不科学的,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因此,我们现在必须打破限制学生思维的枷锁,破除答案只能有一个的迷信,允许答案的多元化,允许学生的个性凸现,创造性才能的发挥。读《小猴子下山》,为什么只限定中心只能是做事不能三心二意,学生如果说小猴子喜欢追求更美好的事物又有何不妥?这正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因此,我们在授课时,一定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活生生的人来看,而不能把他们当成知识的容器,要把每一堂课都当成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以情感人,以情悟文,而不能把本来鲜活的语言文字课上成生理解剖课,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语文、爱语文,用语文,而不让语文课流于形式。
现在,我们不妨来琢磨一下“感悟”的“悟”字。从左看,它是思考的我,从右看,它是我的思考。也就是说,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又有何理由不摒弃陈旧的传授之道,而采取新的方法,以激励学生探索、尝试、发现知识,找出规律呢?
生活的路有多宽,语文活动的天地就有多广。这也就是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我们应有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勇气,同时,还要有让学生超越教师的博大心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烛光的微笑中创造自己的生命力,和孩子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