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站在门口,看着一张张笑脸从我身边走过,幸福荡漾在孩子们的目光里....
幼儿园早餐时间是8点--8点半左右,可是每天9点10分左右,一对老人会抱着自己的孩子艰难的爬到2楼,送孩子到班上学习,我想孩子的早餐肯定是在家里吃过了,爷爷抱的是孙子,奶奶抱的是外甥女,两个年迈的老人要单手抱着孩子,因为要腾出令一只手来扶楼梯,他俩走的很慢,很吃力,累的气喘吁吁,因为怀抱中的孩子已经三岁多了。这让我感动的画面更多的是担忧!当我主动要帮忙把孩子送到教室时,老人拒绝了:我答应孩子要亲自抱孩子到教室!
孩子不需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呵护象母鸡孵小鸡一样,把孩子紧紧的抱着,以为这样就是关心爱护孩子,殊不知,孩子不会永远在你的庇护伞下长大。
写到此,我脑海闪现的是:健康的孩子家人总抱着孩子来幼儿园;进餐时候,若遇到鱼虾,总要剃净刺 剥去皮,亲自送到孩子的嘴里;老是遇到好吃的就使劲往孩子的嘴里送;不管什么事情都主动的帮孩子来完成,穿衣服 大小便。这样的孩子自理能力会强吗?
就象那对老人把孩子交到幼儿园,他会放心吗?我咨询了老师,老师告诉我,每次他们送孩子之后,总要叮咛老师很多,如:几点喝水;几点上厕所,上厕所的时候老师要陪着,小心孩子摔倒;中午要盖好;孩子不会穿鞋,老师要帮忙;他俩不喜欢吃青菜,今天的面条有青菜,不要盛到他们碗里;不要让孩子坐在空调下小心感冒等。老人对孩子的呵护无可挑剔,但给孩子创设的是一个衣来身手,饭来张口的的“优越环境”,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全自动化”生活环境中,失去了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享受着“超一流”的服务,缺乏由自己的努力而换来成功喜悦的体验,泯灭了孩子的主动性,剥夺了孩子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爱子之情,人皆有之。”爱孩子的心是普天下家长共有的。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宠爱,会使孩子觉得家长是疼我的,采取得逞政策,只要我要什么,家长总会答应的。这样日久天长,使孩子滋生一种“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心目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而形成任性、自私的性格。由于家长常用溺爱代替了理智教育,处处庇护孩子,把缺点视为优点,把胡闹视为聪明,使孩子称王称霸,盛气凌人,缺乏同情心。此外,过分溺爱会造成小孩生活上的无能。
幼儿园里,父母带出的孩子和爷爷奶奶带出的孩子是会有很大的差距。吃饭的时候,自己主动 安静 把不吃的东西放到餐盘的的“废品收购里”的孩子大多是爸爸妈妈带出来的,而吃饭挑食 随便仍食物 东张西望的孩子大多是老人带出来的。所以培养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多年轻的家长都做到了,但老人的观念还是没有转变。
作为家长,对孩子的生活起居,坚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走路,自己进餐,自己睡觉等。对于年龄大的孩子,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脸,自己洗袜子,发餐具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提要求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提出和能力相符的要求。如果我们的要求过高,孩子会产生为难情绪和自卑心理。两三岁的孩子应强化模仿 学习,以行为主,以理为辅;三岁以后的孩子则应行教并用,讲练结合,使孩子对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简单道理有初步的理解,从联系的内容看,我觉得可以和实际的生活相联系。如:饭前洗手,不挑食,不剩饭菜;吃饭的时候要正确的扶碗,握筷,饭后放好餐具,吃饭的时候不大声喧哗,漱口,擦脸等;睡眠方面:睡前刷牙,洗脸 洗脚 按时上床,以及脱下的衣服要叠好放在固定的位置等。
人生来就有惰性,但这惰性随着环境和家庭的影响,在每个人身上的反应是不同的,我们的影响可以助长或抑制孩子依赖的产生!真的不希望“亡羊补牢,为时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