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作文精选 > 小学作文 >

游嘉应观作文

2019-06-02 
游嘉应观——嘉应观,俗名庙宫,又称黄河龙王庙,坐落在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乡。它是雍正皇帝为治理黄河水患,御祭

                        

                         游嘉应观


——嘉应观,俗名庙宫,又称黄河龙王庙,坐落在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乡。它是雍正皇帝为治理黄河水患,御祭龙王而特下诏书建造的行宫、庙观。始建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历时四载。


今天天气还算晴朗,闷热中也时时有一股清风,让人觉得凉爽。孩子们一下车就先欢呼起来,边跑边叫着向嘉应观的山门跑去。抬头望去,一座顶部覆盖蓝色琉璃瓦,檐下为五彩重昂斗拱的单檐歇山顶初现我们眼底。它外檐木质上均有彩绘,笔调明朗,色彩鲜艳。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为雍正皇帝手书圣旨。

进得观门,迎面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御碑亭,御碑亭有伞形的圆顶,六角重檐,覆以褚黄色琉璃瓦,形似清朝皇帝的皇冠。亭内御碑铁胎铜面,碑高4.3米,宽0.95米,碑文是雍正皇帝的御书《御坝》,并盖有“雍正御笔之玺”,碑上刻有二十四条青龙,下面压着一只龙头、牛身、狮尾、鹰爪的独角兽。二十四条青龙象征二十四节气,也代表大清疆域内主要水系的大小龙王。而独角兽实际上就是河姣,是被人们认为黄河泛滥的祸根,上面压着的二十四条青龙也代表雍正治河的决心。独角兽卧着的青石座下有一口水井,传说井水与黄河水共起落,人们可以通过独角兽头上的水眼向下投铜钱,然后根据水声就能预测洪水的涨落。

御碑亭的旁边是一株百年的榆树,这颗榆树的枝干全部向着御碑亭生长,枝叶向下,传说是因为雍正皇帝治河安民,连榆树都五体投地了。

 

往后走是正厅,称严殿,是王公大臣祭祀河神的仪殿。两边是钟鼓楼,这在众多的龙王庙中并不多见。再后边是中院中大殿,中大殿供奉着牛钮,和四位治河功臣的塑像,两边配殿供奉的是十大龙王的塑像。最后面的大殿是禹王阁,里面供奉着治水英雄大禹,所以叫禹王阁。两边的配殿则是供奉着风、雨、雷、电四位神话人。

嘉应观我们也叫“庙宫”,是祭祀河神的庙观,为黄河流域所修建的最大的庙宇,其布局类似故宫,因此还有“黄河上的小故宫”之称。自雍正年间建成后,得到雍正、乾隆等在位者的隆重对待,除了御书匾额、祭祀河神以外,还得到划拨田亩逐年递增,不许减等的待遇。只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人为毁坏,知道1990年才得以重修。

嘉应观有三绝两谜和两奇:

第一绝和第一谜就是“御制铜碑”。相传,雍正二年九月初二,当这座大铜碑完成铸造,正在进行立碑仪式时,艳阳高照的天空突然电闪雷鸣,闪电直接劈中了碑身,于是在碑的一侧,裂开了一道宽约1厘米、长约10厘米的缝隙,从这条缝隙人们可以清晰地看见铜碑里面,竟然是厚厚的铁胎。大量的铜竟然被贪污了,皇帝震怒,工匠被斩。铸碑工匠被杀了头,却留下一个无法破解的谜团。1991年国家冶金部四个研究所的专家鉴定后一致认为,铁和铜的熔点、凝固点、膨胀系数大大不同,即使是现代技术都不易让铜面包裹铁胎。

其实,碑身开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热涨冷缩,并不是闪电劈裂了铁胎铜面而泄露了天机,铁和铜的熔点本身就不一样的,天气猛一转凉,铁胎和铜面就分裂开来形成了裂缝。又因为裂了一条缝隙,铁胎铜面碑身的内应力被释放出来,此后的200多年就再未裂过。但当时工匠究竟运用什么样的技术造成了这样一个碑却成了谜。

第二绝是中大殿天花板上的“龙凤彩图”。中大殿又叫大王殿,是北京太和殿的缩小型建筑。里面天花板上彩绘65幅各不相同、栩栩如生的龙凤图,为天下一绝。故宫里也有龙凤图,但故宫的龙凤图为满汉合璧,而这里的龙凤图却是清一色的满族文化风格,天下独此无二。

中大殿也有一谜,中大殿几百年来从不打扫,不见蛛网,不粘灰尘,不进鸟虫,老百姓把中大殿也叫做“无尘殿”。民间传说因为该殿内藏有避尘珠,才有如此效果。实际上可能是因为天花板是檀香木的缘故。

第三绝是钟楼里高悬的一口大铜钟,此钟高1.65米,直径1.06米,重约2吨。钟头为二龙戏珠型,钟身置纹环带,三纹之上是社稷江山图。钟脚铸有别于伏羲先天八卦、文王八卦的八卦图,因为先天八卦或是后天八卦的太极图均为顺时针排列,而这个钟铸八卦却是逆时针排列的。钟脚八卦定音,依次敲击,会发出高低强弱八种声音。这一奇特的八卦图案和一口八个音节的钟,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堪称绝品。

两奇是“齐缝墙”和“灵石碑”。先说这“齐缝墙”,一般的砖瓦建筑,墙体都是砖与砖相互咬茬,而禹王阁的后檐墙和两山互不衔接,独自而上,故称“齐缝墙”。200多年过去了,嘉应观经历了三次大的地震和数次小的地震,仍然巍然屹立,这引起当代建筑学家的关注和研讨。专家认为,这种“齐缝墙”实际上是现代建筑概念中的“沉降收缩缝”,的确具有防震作用。

第二奇是嘉应观内一石碑,也叫“灵石碑”。此碑清晰地记载着嘉应观应占地的总面积。据说这是观中第五任道长交给第六任道长王宗义时的明细账,他临终时交代王道长,今后每接替一任道长,都要为嘉应观扩大地盘儿,并将当任期间增地的亩数交接给下一任,在对地亩数的统计上,要精确到丝、忽单位,然后把它刻在此碑上,让此碑千古流芳。立此碑时嘉应观总占土地面积为:八顷九十一亩一分八里五毫一丝七忽。我们一般说到土地面积会说多少亩多少分多少厘,或者说多少平方米、分米、厘米,可这个碑上写的亩、分、厘后还有多少丝、多少忽。(⊙﹏⊙b汗,我都没听说过)不知道当时用什么器具测量,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精确。

除此之外,这块碑质地高贵,人们附耳听并用手轻轻敲击碑体,便会听到一种铁器的声音,灵石碑声若铜馨,娓娓动听。这是一块含重金属的石料,它产于安徽省灵璧县余沟镇,是古代皇宫中特用的石质乐器,更是礼器,雍正皇帝把它安放在嘉应观,足以看出皇帝亲建龙王庙的尊严,也展现了它本身的历史价值。

今天,我们漫步在绿荫浓浓,花香幽幽,景色怡人的嘉应观,看着我们老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听着恒古不息的黄河涛声,想象着当年百姓们挥汗如雨的治河场面······

今天的我们是多么幸福~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