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心态和责任者心态
端午节三天假,我们三家第二天约着一起去乡下避暑。说是避暑,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大驻马端午节停水了。没水,生活很不方便。没办法,只好转移到乡下了。六月的乡下,树木茂盛,草肥水美,空气清新,繁花怒放,很放松也很惬意!
同行的三家,海的父母最年长,海在美读博,刚从美国回来,休假半月后回美。林的父母年纪略次之,林今年大四毕业,七月份赴英深造。就我和妞爸最年轻,孩子最小。一路上,我和海妈妈、林妈妈一个车,我听她俩聊孩子的成长经历,也受益许多。海妈妈说,海当年高考考了六百八十多分,全市前三,她自己也没想到孩子能发挥这么好。当时初入高中的时候,海在郑州外国语中学就读。她眼看孩子远离自己的视线,缺乏引导和管束,一些坏习惯即将形成,果断又把孩子转学回当地的高中。海妈妈一直感慨,幸亏当时转学及时,要不还不定考个什么样呢?!因为妞小升初在即,海妈妈的一席话,让我之前的观点更加清晰和坚定:孩子的成长外因和内因必须合力,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力源!武断地将孩子的成长决定于外因或内因都是不科学的。
一天的相处,有句话形容我的感受特别合适——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们年长一些,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很多非常智慧的观点和看法。妞和两个哥哥年纪差了一大截,共同语言不多。但人家自娱自乐,一会儿看看草尖上的蚂蚁,一会儿揪把狗尾巴草编着玩儿,也乐呵的很。
一天转转悠悠,到了晚上,本来预定的要回城,结果三位爸爸又遇到了从外地回来的老乡,又是三个人都熟悉的,于是,约着晚上一起聊天,就不回去了。孩子一听说今晚回不去了,嘟着个嘴,黑着个脸,生气了。因为她的作业还没写完,这一决定把她的学习计划全打乱了。妞爸和我都耐心劝说孩子,今晚回去也写不成作业了。吃过晚饭都八点半了,再收拾收拾上路,也要十点多到家。回家又累又没水,干脆明早咱们早点出发,到家说不定还能来水呢,也不耽误写作业。
孩子听不进去,一个劲儿地埋怨我和妞爸,说,我都不想来,你们非要叫我来。又接着发牢骚,来了也不好玩,也没有一个同龄的小朋友,也没什么好玩的,一天就在那儿瞎转悠……一副受害者的心态,抱怨满腹啊!
我一直隐忍着没搭腔,我知道,连连抱怨是孩子正常发展的一部分,用以反映她们对周围环境的低容忍度。像孩子这个年龄段抱怨是很正常的。别说孩子了,我周围很多成人包括我,有时也免不了抱怨几句。可孩子越说越来劲儿,有一些词语确实过激了。妞爸听不进去了,逮着孩子吵了一顿。孩子也可委屈,边抹眼泪边斜着眼睛瞪妞爸。我呢,思索着如何化解这一幕,看看妞爸和妞剑拔弩张的对峙局面,双方情绪都有点小激动,我拉着孩子去了一处僻静处。暂时先将双方分开,冷静冷静。
我在上个月听的一个关于“智慧父母”教育讲座上,专家讲到一个观点,引起了我的深度思考---受害者心态和责任者心态。他说,当下的许多人心浮气躁,每每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总是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心态去面对问题。比如,交通堵塞时,埋怨车多人多;买东西的时候,看大家不排队,埋怨大众素质差……反正就是对自己遇到的许多现象看不惯,而自己的定位恰恰又是这许多不好现象的受害者。想想也是,自己无力解决这些,可又看不惯,忍不住就要发几句甚至几十句牢骚。反正是事事不公平、不满意,抱怨,自怨自艾。当然,专家讲了许多,只是我记的笔记不知道放哪儿了,只记住这些皮毛。但是,专家说的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受害者的心态会使人习惯性地拒绝反省自身的责任,总感觉自身很无辜,然后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承担责任和义务。(我理解的是受害者心态使得个人有了非常“合理”的借口去面对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种推脱让自己失去了主动思考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我问妞,剩下的作业明天一天能写完不?如果写不完,明天晚上接着写,能写完不?孩子迟疑了一下,勉强点点头。我提醒孩子,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今晚是回不去了。当下首要的是,看你人在这里,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你完成你的作业。比如打打作文腹稿呀什么的?孩子摇摇头,说作文题目都没记,怎么打腹稿呀!既然这样,咱们就什么也别想了,就把今晚当作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晚上,咱们也别想作业了。反正也回不去了,干脆咱们就不想了,开开心心地度过这一晚,也算放松减压了。孩子调节情绪的能力很强,我这一说,她也就想释怀许多。只是刚才妞爸吵孩子,孩子感情上有些接受不了。我说妞,你也要理解你爸爸,因为咱们是团队活动,三家人呢,少数服从多数,不能由着你一个人的想法行动。爸爸也是想让你在突发状况面前,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点点头。
看孩子情绪上释放了许多,我牵着孩子的手沿着乡间的小路转悠。我们讲起了有一年我们去麻城看杜鹃花。去的时候也没看天气预报,刚到景点,哗哗哗下起了大雨。怎么办,既然来了,就上山吧。与其苦巴着脸埋怨天气,不如笑着脸去迎接杜鹃花。我们一人穿件雨衣,鞋子被雨水全浇湿了。地上的水洼好多啊,我们迎着雨幕,手挽手,边踏着水洼边唱歌。雨声歌声和踩水声和在一起,一家人手挽着手,一起前行,别提多开心了。我说妞,你一定还记得那一次咱们的鞋子都成了水鞋了,当时情况多糟糕啊,可是我们也很开心呀,也没有被恶劣的天气打倒呀!
我又给孩子讲了前几天看的一个小故事,是卢勤老师写的她的成长经历。有一年,卢老师因为腰部受伤,被送到县城的某医院。当时她心情沮丧,给远在北京的妈妈写了封信。谁知妈妈回信说---太好啦,你太累了,这回可以休息一下了。卢老师本来情绪很低落,看了妈妈的信转念一想,也是啊,这下我可以住在医院里好好休息了。等卢老师身体好一些,就主动帮医院画板报。卢老师画板报画得特别出彩。医院科室领导说,小卢啊,你别出院了,等“五四”青年节板报比赛结束后,你再走吧。当时医院还有科室会演比赛,科室的负责人又找到卢老师,让她帮忙编排节目。就这样,卢老师又出板报又帮科室排练节目,忙得不可开交。最后,“五四”青年节板报比赛和文艺会演,这个科室得了全院一等奖。而卢老师在医院足足了住了三个月,这三个月给卢老师的人生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回忆。每当卢老师回忆起这段往事,她都会感谢妈妈的那句---太好啦!其实这句“太好啦”就是责任者心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我搂着妞的肩膀说,妈妈也希望你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责任者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突发状况。就像今天的这件事,如果你一直抱怨,也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扭转局面。再抱怨也没什么用,不妨换一个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既然我回不去,我能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呢?我怎么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夜晚呢?这时,路边的草丛里传来蛐蛐的叫声,清亮又高亢。我提议妞闭上眼,静下心来聆听一下,乡下的田野能听到哪些声音?孩子停下了脚步,边听边说:“蛐蛐声、青蛙声、鸟声、人的说话声、蚊子的声音……数来数去,还真的听到许多城市里听不到的声音呢。
看孩子已经能以一个平和的心态面对刚才的问题,我把我的的感受告诉孩子——在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面前,与其在那抱怨,不如问自己一句,我能做些什么?这种责任者的心态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这是一种能力,一种自觉自省的能力。很多成人都不一定具备这种能力,何况是你一个十一岁的小孩呢。所以,妈妈希望你能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面对困难,面对突发状况,面对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不是发牢骚,以一个受害者的心态去考虑去处理。改变心情,改变态度,改变情感,问自己一句,我能做些什么?我想如果你能拥有这种能力,你将拥有一个了不起的人生!
和孩子聊完,我们沿着小路又散会步,聊了聊班里的一些事情,孩子还和我分享了她的许多秘密。我和妞还教对方做课间操,很开心,也很温馨。回房间后,孩子洗洗就睡了。妞爸正懊恼着自己对妞发火,看孩子很快乐,也就松了一口气。天亮后,我们吃过早饭,驱车回城。孩子剩余的作业下午五点多就写完了。我们吃过晚饭,还去羽毛球馆打了一个小时的球。
受害者心态和责任者心态,两种不同的心态决定着两种不同境界的生活。其实我们成人也有许多牢骚满腹的时候。人非圣人,发完牢骚,我们别忘了反问自己一句---我能做些什么?我们能改变些什么?用责任者心态去面对问题,我们可以拥有更多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