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令营这个窗口看家庭教育 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打开了一间屋子的一扇窗,结果看到的是满眼凄凉。一位老人对孩子说,你开错窗了。于是孩子又推开了另一扇窗,结果看到了满眼灿烂。孩子参加夏令营,就好比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许多精彩。自从她回来后,给我讲了许多发生的小插曲。这次参加夏令营同去的有8个小伙伴,都是孩子比较熟悉的。在此次夏令营中,有一些孩子的表现大大颠覆了平日里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昨天和妞爸讨论这些现象的时候,有很深的感触。 一、良好的自我约束力不是来自家长的严管。 孩子晚上回宾馆休息的时候,邻房间的小伙伴很吵。有的是看电视剧看到深夜,有的是玩大富翁玩到很晚。虽然带队老师已经提醒小朋友最晚到十点半,必须熄灯睡觉,但是也依然没有挡住孩子们爱玩的天性。等老师走了,孩子接着玩、接着看。孩子回来给我讲,我发现最不听带队老师话的,睡觉最晚的,恰恰是平时在家里在学校里最乖的孩子。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和妞爸的一番讨论。按理说,最乖的孩子到哪里都应该是最听话的。可是,不尽其然。在家有家长,他们给孩子较强的约束力。必须要赶快写作业,必须要快点睡觉,必须要上什么辅导班……表面上看,孩子很乖,但是实际上,孩子的这种听话是臣服于家长的权威之下。而家长也顺其自然地认为孩子很懂事,很听话。实际上,家长的权威扼杀了孩子的一部分自我,孩子的想法,孩子的选择都无从体现。其实也是家长没有站在平等的角度去和孩子相处,没有倾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没有做到和孩子真诚的沟通、交流。所以,在这种家长强势,孩子弱势的环境中,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并未得到过重视。于是,在夏令营中,孩子被压抑的内心得到释放,真实的想法得以实施,变得和家里的表现大相径庭。 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要放下身段,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相处。随着孩子青春期的到来,家长更要学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让孩子认识到,对自己负责任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力来自孩子本身的意愿时,孩子才能做到不管在哪里,自己心中有自己的底线,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二、有优异的成绩不等于有优秀的品质 在动物园中活动的时候,和子艺小朋友穿的鞋不舒服,脚后跟磨得疼。于是,孩子和晟晟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小妹妹的任务。孩子回来讲,和子艺的脚磨破了,同行的小伙伴都很漠视和子艺的痛楚。没有人上来问一句,也没有人主动上前搀扶和子艺。孩子还叫别的小伙伴来帮助和子艺,可叫来了一位女孩。还没扶两分钟,马上被别人喊走了。孩子说,大家都有些“嫌弃”她,觉得她走得太慢,影响自己的观赏速度。还有的男孩走过去,只是冷冷地看了和子艺一眼,根本不理她。同伴的漠视与冷淡,让妞很生气。当孩子回来给我讲的时候,我赞赏了她和晟晟的行为。因为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能去帮助别人,说明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可是,我也在想,为什么和子艺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家这样的反应和表现? 乐于助人是中华传统的美德。其实同去的小伙伴都是驻马店的,为什么对同伴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这样冷漠?这些孩子在平时都是家长口中的优等生呀!我认为是家庭教育中,家长都只关注孩子成绩的优异,不注重孩子品质的优异。只关注孩子考了多少分,占全班前几名,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与行为。所以,致使孩子分数很高,但是没有同情心,没有感恩的心,没有助人就是助己的心。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宝贝,小太阳。家长往往比较宠溺,致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只要自己过得好,别人与我无关。在这种环境中,孩子缺少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能力,所以也就对别人的情况毫不在意,只关心自己的得失,出现自私自利的表现也毫不奇怪。希望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大家互相关心,这个大家庭才会更温暖! 三、团队意识差 孩子说,老师说了集合的时间了,可是也会有队员迟到。她最不能容忍的是,早上有的伙伴慢吞吞集合的现象。有的队员头一天晚上可着劲玩,不睡觉。第二天早上起不来,结果迟到了,导致大家都得等他们。鲁迅先生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图财害命。”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重视学业。不注重孩子的成长环境,伙伴的陪同。只有将孩子放在“群养”的状态下,孩子才能感同身受,体会到团队的存在,学会从大局考虑问题,学会适应团队的要求。还有就是,团队不是你自己的,是大家的。这样,团队中就会有很多种意见,很多种方式处理,孩子们必须学会协商、沟通,就某事达成一致……总之,在团队中,要想处理好与团员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改变自己的独断专行,自私自利。也就是要学会站在大家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这个对孩子将来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管在哪里,你都离不开群体,离不开人类。这种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平时多带孩子参加团队活动,让孩子在团队这个大集体中,学会与别人相处,交流、协商等等。 以上三点是我从孩子回来讲的夏令营生活的小感想。有很多家长觉得,参加了夏令营,孩子就会学到很多东西。其实不然,这个逻辑就好比是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孩子就会知道学习一样错误。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家长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引领者。孩子参加了夏令营,只是打开了一扇窗。从这扇窗口往外望,孩子看到了许多。我们做家长的,不是仅仅把她推出去感受就行了,还一定要看到孩子的多面性。尤其是在身边没有展露出来的那一部分。辅以正向的引导,引导孩子去伪存真,将孩子的所见所想加以分析、思考,让孩子筛选过滤,从一个积极阳光的角度去看待这些事情,将它们储存在她的内心,沉淀为她成长的正能量。
从夏令营这个窗口看家庭教育
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打开了一间屋子的一扇窗,结果看到的是满眼凄凉。一位老人对孩子说,你开错窗了。于是孩子又推开了另一扇窗,结果看到了满眼灿烂。孩子参加夏令营,就好比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许多精彩。自从她回来后,给我讲了许多发生的小插曲。这次参加夏令营同去的有8个小伙伴,都是孩子比较熟悉的。在此次夏令营中,有一些孩子的表现大大颠覆了平日里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昨天和妞爸讨论这些现象的时候,有很深的感触。
一、良好的自我约束力不是来自家长的严管。
孩子晚上回宾馆休息的时候,邻房间的小伙伴很吵。有的是看电视剧看到深夜,有的是玩大富翁玩到很晚。虽然带队老师已经提醒小朋友最晚到十点半,必须熄灯睡觉,但是也依然没有挡住孩子们爱玩的天性。等老师走了,孩子接着玩、接着看。孩子回来给我讲,我发现最不听带队老师话的,睡觉最晚的,恰恰是平时在家里在学校里最乖的孩子。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和妞爸的一番讨论。按理说,最乖的孩子到哪里都应该是最听话的。可是,不尽其然。在家有家长,他们给孩子较强的约束力。必须要赶快写作业,必须要快点睡觉,必须要上什么辅导班……表面上看,孩子很乖,但是实际上,孩子的这种听话是臣服于家长的权威之下。而家长也顺其自然地认为孩子很懂事,很听话。实际上,家长的权威扼杀了孩子的一部分自我,孩子的想法,孩子的选择都无从体现。其实也是家长没有站在平等的角度去和孩子相处,没有倾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没有做到和孩子真诚的沟通、交流。所以,在这种家长强势,孩子弱势的环境中,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并未得到过重视。于是,在夏令营中,孩子被压抑的内心得到释放,真实的想法得以实施,变得和家里的表现大相径庭。
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要放下身段,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相处。随着孩子青春期的到来,家长更要学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让孩子认识到,对自己负责任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力来自孩子本身的意愿时,孩子才能做到不管在哪里,自己心中有自己的底线,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二、有优异的成绩不等于有优秀的品质
在动物园中活动的时候,和子艺小朋友穿的鞋不舒服,脚后跟磨得疼。于是,孩子和晟晟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小妹妹的任务。孩子回来讲,和子艺的脚磨破了,同行的小伙伴都很漠视和子艺的痛楚。没有人上来问一句,也没有人主动上前搀扶和子艺。孩子还叫别的小伙伴来帮助和子艺,可叫来了一位女孩。还没扶两分钟,马上被别人喊走了。孩子说,大家都有些“嫌弃”她,觉得她走得太慢,影响自己的观赏速度。还有的男孩走过去,只是冷冷地看了和子艺一眼,根本不理她。同伴的漠视与冷淡,让妞很生气。当孩子回来给我讲的时候,我赞赏了她和晟晟的行为。因为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能去帮助别人,说明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可是,我也在想,为什么和子艺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家这样的反应和表现?
乐于助人是中华传统的美德。其实同去的小伙伴都是驻马店的,为什么对同伴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这样冷漠?这些孩子在平时都是家长口中的优等生呀!我认为是家庭教育中,家长都只关注孩子成绩的优异,不注重孩子品质的优异。只关注孩子考了多少分,占全班前几名,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与行为。所以,致使孩子分数很高,但是没有同情心,没有感恩的心,没有助人就是助己的心。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宝贝,小太阳。家长往往比较宠溺,致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只要自己过得好,别人与我无关。在这种环境中,孩子缺少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能力,所以也就对别人的情况毫不在意,只关心自己的得失,出现自私自利的表现也毫不奇怪。希望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大家互相关心,这个大家庭才会更温暖!
三、团队意识差
孩子说,老师说了集合的时间了,可是也会有队员迟到。她最不能容忍的是,早上有的伙伴慢吞吞集合的现象。有的队员头一天晚上可着劲玩,不睡觉。第二天早上起不来,结果迟到了,导致大家都得等他们。鲁迅先生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图财害命。”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重视学业。不注重孩子的成长环境,伙伴的陪同。只有将孩子放在“群养”的状态下,孩子才能感同身受,体会到团队的存在,学会从大局考虑问题,学会适应团队的要求。还有就是,团队不是你自己的,是大家的。这样,团队中就会有很多种意见,很多种方式处理,孩子们必须学会协商、沟通,就某事达成一致……总之,在团队中,要想处理好与团员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改变自己的独断专行,自私自利。也就是要学会站在大家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这个对孩子将来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管在哪里,你都离不开群体,离不开人类。这种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平时多带孩子参加团队活动,让孩子在团队这个大集体中,学会与别人相处,交流、协商等等。
以上三点是我从孩子回来讲的夏令营生活的小感想。有很多家长觉得,参加了夏令营,孩子就会学到很多东西。其实不然,这个逻辑就好比是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孩子就会知道学习一样错误。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家长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引领者。孩子参加了夏令营,只是打开了一扇窗。从这扇窗口往外望,孩子看到了许多。我们做家长的,不是仅仅把她推出去感受就行了,还一定要看到孩子的多面性。尤其是在身边没有展露出来的那一部分。辅以正向的引导,引导孩子去伪存真,将孩子的所见所想加以分析、思考,让孩子筛选过滤,从一个积极阳光的角度去看待这些事情,将它们储存在她的内心,沉淀为她成长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