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报告原来国有的菜市场、菜店经过改革,转变经营机制,依靠国有企业的良好信誉,又重新承担了大量的农副产品供应任务。尤其在城区市场用地比较紧张的区域,国有菜市场和菜店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市民购买场所意向中,熟肉制品、豆制品、鲜肉选择在国有菜市场已经占到了32.5%、28.7%和26.9%。东城区朝内菜市场、东单菜市场、崇文区崇文菜市场等老店已成为城市中心区主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场所。
在农副产品供应渠道多元化的进程中,市场业态仍然显示出独有的优势。调查表明市民在购买蔬菜、水产、鸡蛋等商品时,依然首选市场,选择率都在一半以上。这是因为市场经营方式灵活,蔬菜、水产等商品新鲜程度远远高于超市、国有菜市场;市场设施简单,租金低,劳动力成本低,降低了商品的成本;蔬菜、水产不容易产生像熟肉、豆制品和调味品等商品的假冒伪劣情况;蔬菜、水产等商品标准化程度低,也不适合进入超市等场所流通。市场在对市民零售的同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依然占有农副产品尤其是蔬菜销售的绝对部分。 几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日蔬菜成交总量在550万公斤以上,基本可以满足全市各级零售的需求。目前除了零售市场的蔬菜等农副产品由批发市场供应外,部分超市、国有菜市场也在批发市场进货。有的批发市场还开办了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向零售企业配送。各餐饮服务单位、学校、军队、机关单位除了少数依靠配送中心和副食基地外,购买农副产品还是集中在市场。
由此可见,市场还是农副产品供应的主要渠道,而且根据市场的特点和农副产品自身特点,这种主导地位还将延续下去,但将是偏向蔬菜、水产、水果等鲜活商品销售的专业化趋势。那些标准化强,容易出现假冒伪劣的农副产品则逐步转向其它渠道。
农副产品购买场所意向比较表
购买场
所\商品 蔬菜 鲜肉 鸡蛋 调味品(酱
油、醋等) 调料(大料
、 花椒等) 熟肉
制品 豆制品 水产
集贸市场 59.6 39.9 59.4 28.9 37.2 19.8 34.4 56.3
超市 22.8 32.2 20.8 44.9 39.3 46.9 35.7 24.3
国有菜
市场 11.3 26.9 16.4 24.9 21.6 32.5 28.7 17.2
街头无照
商贩 6.4 1.1 3.4 1.2 2.0 0.9 1.1 2.2
(以上数据为随机调查的结果,调查样本800人)
(五)市场法规规范逐步健全,管理重心发生转移。
在总结多年市场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市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市场管理条例》经过多次的讨论、修改,经北京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并于1997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条例》是我市第一部全面规范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市场的规划建设、投资兴建、登记注册、服务管理、监督管理以及入场主体和交易行为的地方性法规。以立法的形式把市场规划纳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工商部门在市场管理中的主管部门地位和市场主办单位的责任,解决了市场内发生纠纷承担责任的主体问题。《条例》的实施代表着我市的市场管理开始走向了法制化的道路。
同时政府部门还制发了一批规范性文件。如:《北京市市场规范化管理标准》、《北京市城区菜市场设施建设标准》等。制定?quot;六规范、五统一、四整洁、一文明"的规范化管理标准,为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主办单位的服务管理和经营者的自我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标准。
《市场管理条例》的出台和市场主办单位的规范化给政府部门管理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政府部门管理市场的重点由管理市场内经营者向管理市场主办单位转移。要求市场主办单位依据《条例》,认真履行义务,如因主办单位履行义务不力,政府部门将依法对其进行处罚。政府部门只需重点加强对1000个左右的主办单位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改变了直接管理几十万经营者的局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二、市场调研报告:目前北京市农副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农副产品市场经过20年的时间,在数量规模、规划布局、设施水平、法制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满足市民农副产品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当前我市的农副产品市场仍然存在着以下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农副产品市场在规划、布局中问题较多,存在市民"吃菜难"的隐患。
1、部分地区马路市场只退路未进厅,造成农副产品供应的真空。
我市连续几年撤销"三边市场",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地区没有完全遵循撤建并举的原则,而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缺少统筹考虑,简?quot;退路",不考虑"进厅";或市场无厅可退,马路市场撤销后,没有室内市场对该地区购买需求进行补充,造成了市民买菜难或无照商贩回潮的现象。
2、现存农副产品市场中临时市场比重过大。
现存的农副产品市场中临时市场多,永久性市场少,给农副产品供应带来很大的隐患。马路市场撤销后,应该安排进入室内市场经营,但有些地区无法建设室内市场,就临时利用一些未开工的建筑工地、暂时闲置的厂房、场地开办市场。这些临时市场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绝非长远之计。一旦工地开工或厂房、场地进行其它用途开发,农副产品市场就会随之消亡。目前全市共有未列入规划的非永久性市场近300个,将近农副产品市场总数的50%。随着城市建设、旧城改造进程的加快和企业改革的深化,这些市场势必要为首都经济的整体发展让路。那时有近50%的农副产品市场无处可去,将给首都的农副产品供应带来巨大的缺口,甚至造成新的一轮"买菜难"问题。
3、居民小区内农副产品市场规划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按照《"九五"期间加强集贸市场规划建设的工作意见》的规定,凡开发建设新的居住区和危旧房改造区的,必须将集贸市场纳入商业网点进行配套规划和建设……按照每万户居民拥有集贸市场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每个集贸市场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标准,由区县政府进行安排,并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但该项工作的执行情况很不理想。例如丰台区:全区已建成居民小区32个,在建未完工的21个,居民小区内居住总人口约30万左右。32个小区内只有市场12个,其中主营农副产品市场的4个,农副产品综合市场的3个,消费品综合市场的5个。列入规划的2个:芳星园综合市场和长辛店鑫兴农贸市场,其它市场均属临时建筑或早市。随着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和旧城改造,居民小区将成为市民居住的主要场所,小区农副产品供应问题必然会引起老百姓的吃菜难问题。
4、农副产品市场缺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