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运用信息技术,推进规范化市场建设。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市场规范化建设。一是扎实推进标准化菜市场建设。自200x年以来,市政府均将其列为实事项目,目前本市已经建成标准化菜市场444家。二是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在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农药残留检测室”,加强对蔬菜和肉类等农产品农药或瘦肉精残留超标的检测,逐步建立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
5、严厉查处食品(保健品)等虚假违法广告。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对本市各类大众媒体、互联网以及印刷品上发布的食品、保健品广告进行重点检查,不断规范食品、保健品等广告宣传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加强宣传教育,有效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2006年,相关部门共查处食品、保健食品广告案件575起。
(五)预防为主,强化消费安全
1、加强集体供餐单位监管,防控集体性食物中毒。市政府出台《上海市集体用餐配送监督管理办法》后,市食药监管部门积极推进实施,制订了配套实施办法,明确对集体供餐单位监管工作的监管职责、责任分工、工作要求、检查内容、检查频次、责任制度等,定期组织对全市277家盒饭、桶饭生产企业进行抽查,对其中30家学生盒饭企业保持每月检查一次,对其他社会盒饭、桶饭生产企业每月按比例检查。建立每月例会制度,每月公布检查情况,分析食品安全管理要点,培训指导企业加强管理。
2、对学校食堂强化量化分级管理。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了《上海市学校食堂等级计分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1647户中小学校的食堂进行了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本市学校食堂管理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过去多发的学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得到有效遏制,2006年为零报告。
3、严格实施餐饮业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全市3578家中型以上饭店实行了分类分级管理,根据食品安全管理状况和设施条件评定出A、B、C、D共4个等级。A级餐饮单位每年监督检查2次、B级4次、C级6次、D级8次。对于年度累计扣分超过一定分值的餐饮单位,其管理员、法人将重新进行食品卫生培训。
4、上门指导农村家庭办酒。本市郊区素有自办酒席的习俗,历年黄金周都有70万左右人群参加。为有效防控这种餐饮形式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拍摄制作了近2万张《农村自办酒席食品安全ABC(第2版)》VCD,编印了10万多份关于农村自办酒席的宣传资料,发放到各区县农村;对1000余人次的农村办酒“土厨师”、“茶担”等进行培训,并对农村办酒户进行申报、登记和逐一上门指导,大幅度地降低了农村自办酒席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率。
(六)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工作一是重视发挥媒体作用。通过召开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与新闻媒体合作开办食品安全专栏,拍摄专题节目等形式,及时反映监管动态,正面引导舆论;根据污染物监测情况、环境季节因素和国内外食品安全形势,不定期发布食品安全预警。使消费者和食品经营单位能主动采取措施,预防食物中毒事故和健康危害。去年召开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15次,主动发布新闻信息560余篇。
二是组织各种专题宣传活动。进社区、农村、学校开展宣传,举办“食品安全宣传进社区”大型系列宣传活动,开展“安利杯”食品安全知识竞赛等。发放食品安全宣传材料,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营造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的氛围,引导市民树立食品安全意识,改变不良消费习惯。
三是开展针对性专项宣传。编印了10万多份关于农村自办酒席的宣传资料,编发了7万多份《预防食物中毒指南》,编写了全国首册专门用于学生食品安全教育的《食品安全教育读本(学生版)》,在全市1600多个中小学中全面推广食品安全教育进课堂活动。
(七)结合实际,逐步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法规近年来,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法规规章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市政府制订的规章有《上海市集体供餐配送监督管理办法》、《上海市肉制品监督管理办法》;市政府下发的文件有:《关于调整本市食品安全有关监管部门职能的决定》、《关于加强本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等;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本市食品安全有关监管部门职能调整方案的通知》、《关于加强本市肉类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等。市政府每年年初都及时转发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关于食品安全的工作意见》,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市工商局、市房地资源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质量技监局、市公安局联合发布《关于禁止为无证无照食品生产加工活动提供场所的通告》;市卫生、质量技监、食品药监、工商、劳动保障、城管执法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本市现制现售水安全卫生管理的通告》、《上海市现制现售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市质量技监局、市农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等。
四、目前本市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一)现有法律法规难以适应监管工作的需要。当前,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适用多部法律法规,但主要的法律依据是1995年通过的《食品卫生法》。而监管实践中面对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超越了食品卫生的范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整体成效。
(二)源头污染问题没有完全控制。由于本市食用农产品大部分来自外省市,虽然近年来本市与供沪省市开展了一些对接工作,但覆盖面还不够广,外来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三)地下食品生产加工窝点彻底根除难度大。地下食品生产加工窝点,由于其生产经营成本低廉,容易转移和藏匿,即使被取缔仍能在较短时间内重起炉灶、恢复生产,窝点的回潮率较高。
(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有待加强。随着食品产业新技术的运用,食品中新的风险因素增加,同时,一些不完整和非理性的信息时而引起不必要的过度反应。从提高应急能力和监管效能的要求来看,风险评价体系建设尚显薄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有待加强。
相关推荐:
更多信息敬请关注
读书人网(www.ReaDer8.cn)考察报告频道:http://www.reader8.net/data/kaochabaog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