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关键,建强班子带好队伍,继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首次提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要在团结各族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这为我们加强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下派干部务必要扎根农村,深入农牧民群众,与农牧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听取群众诉求,了解群众愿望,宣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做好民情联系和沟通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紧紧围绕灾区重建发展和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带来的广大农牧民居住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及时建立新的党组织,确保农牧民定居点建设到哪里、维护稳定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在哪里、灾后重建工作推进到哪里,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就覆盖到那里、党员队伍就发展到那里。要紧紧围绕中央、省州的部署要求,立足村情,突出特色,协助抓好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把学习实践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要协助抓好村“两委”换届工作,紧紧依靠当地党组织,在与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合作共事的实践中,主动发现人才、培养骨干,真正把政治坚定、群众公认、领导发展和维护稳定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拔进村“两委”班子,特别是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要协助抓好村级班子建设,帮助村党支部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与党同心、与民贴心、群众拥护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时,认真抓好农村青年、妇女、民兵等组织的配套建设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作用,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切实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态度坚决,执行有力;教育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做执行政策的明白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为民解难的热心人、文明新风的倡导人,真正为农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抓难点,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当前,全州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潜力也在农村。由于受自然、地域、历史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全州乡镇、村的发展条件还很差、发展水平还很低,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把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把工作力量充实到基层,把政策措施落实到基层,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下派干部要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优势,协调各方力量,协助村“两委”解决好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紧紧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和我州实施的一系列民生工程,统筹兼顾、联动推进,改善民生、解除民困,大力实施安居、城镇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社会事业发展、文化重建、生态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扶贫开发等重点工程,努力把州委的“九大惠民行动”落实到基层群众中去。要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协助村“两委”抓好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加强对农牧民的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民主法制教育,努力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农牧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要着力培育种养业大户,示范带动农牧民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三)抓保障,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全力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重建发展所需、人民群众所盼。下派干部必须牢牢把握重建发展和维护稳定两大工作主题,始终把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协助村级组织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及时分析稳定形势,认真排查各类不稳定因素,摸清和掌握治安状况,制定和落实周密详细的工作方案;要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早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疏导群众情绪,妥善处理农村矛盾纠纷,真正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要注意发现当前因干群关系、土地征用、城镇拆迁、移民搬迁安置、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环境污染、家庭邻里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等措施进行化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全州社会稳定、边界稳定、治安稳定,为加快推进重建发展营造出优良的环境。
三、扎根基层,主动作为,在“两个战场”上建功立业
当前,**重建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了重大机遇。在灾后重建、扩大内需政策的双重牵引下,今后一段时期,我州投资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发展速度之快是空前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全州快速发展主要是靠中央和省特殊政策的拉动、灾后重建政策的支持及对口援建省市的帮助。在灾后重建结束后,要保持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不变,就迫切需要一支政治过硬、作风顽强、能力突出的干部队伍来承担起重任。这次选派的干部,都是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县、科级后备干部,都是各单位的骨干,希望你们在基层一线的广阔天地、在重建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具体实践中,施展抱负,发挥作用,不断成长。我们要通过逐年选派,锻炼一批干部,储备一批干部,使用一批干部,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提供雄厚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是要真情融入。我州农牧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较大。下派干部帮助基层工作,架设起了沟通社情民意的桥梁。大家要在下派工作中努力解决长期处在上级机关,对基层情况掌握不熟悉、对群众需求了解不准确、对群众呼声听得不真切的问题,带着对老百姓的满腔真情、对事业的满腔热情,深入乡镇、深入村组,直接与最基层的群众、最困难的群众、最朴实的群众接触,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积极向群众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努力沟通思想、化解矛盾,增进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感、信赖感,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是要主动作为。下派干部要把基层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面对基层复杂的工作,摆正位置,理清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用心谋事,主动作为。要围绕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跨越和建设新农村,围绕灾后恢复重建、牧区定居行动计划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大局,充分发挥知识、信息、人才、资源等优势,帮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发展措施,协调资金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化经营,引进技术和人才,培养新型农牧民。每一名下派的同志都要努力为基层多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赢得基层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是要树好形象。下派干部帮助基层工作是事业的需要、是组织的需要、是基层的需要、是机关干部自身成长的需要。大家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八个方面的优良作风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的要求,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生活作风积极投身下派工作之中,自觉沉入到最基层的村组、农户开展调查研究,换角度体验群众的困苦,听取群众要求呼声,增强服从大局、服务群众的意识,在基层和群众中树立讲实话、干实事、抓落实、重实效的良好风气,追求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下派干部不能搞特殊,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从工作、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养成优秀品质,保持正派生活作风、健康的工作情趣,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吃的不吃,不该干的不干,展现出下派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应有的尊重和信赖。
四是要锻炼提高。发展蕴涵着大机遇,基层是干部锻炼成长的大平台。下派干部要抓住机遇,不怕困难,在基层的繁杂工作中去历练自己,在基层的艰难困苦中锻炼成长,在帮助基层群众中转变作风,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好务。面对诸多矛盾和实际困难,要不怕条件的艰苦、不怕任务繁杂繁重,不怕艰难挫折,不论遇到多大的难题都想办法克服,不论遇到什么障碍都决不退缩,贴近群众的需要为民办实事,丰富自己人生经历,增长才干。要坚持向基层、向群众、向实践学习,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落实在实际工作之中,不断提高自己,为群众造福,实现人生价值。
为扎实推进第二批下派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我强调三点: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任务重,要求高,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到思想到位、措施有力、工作扎实。要切实加强工作领导和指导,建立健全下派干部业务培训、定期汇报、工作考核、巡视督查和表彰奖励等制度,落实经费保障,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为下派干部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加强对下派干部的培训管理,积极为下派干部压担子,让下派干部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二要强化督促检查。各县要采取明查暗访、督查督办、定期通报等措施,确保下派干部担负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州、县下派办要建立健全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情况反馈机制,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要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定点联系,对口帮扶,定期下派”工作制度,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机关融入基层、干部融入群众”、“机关干部下得去帮得上”的工作机制,从制度层面确保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三要营造良好氛围。州、县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跟踪报道下派工作进展情况,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要大力宣传下派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及时表彰优秀下派干部和先进单位,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把“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同志们,到基层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扎实搞好第二批“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州委相信,参加第二批“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全体同志一定能够按照州委的要求,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农村建新功立新业,为奋力夺取灾后重建、加快发展和维护稳定的新胜利,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