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下乡知青四十周年讲话稿(2)
为了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办得更加隆重、热烈、喜庆,呼玛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举行纪念活动的同时,举办第五届“呼玛之夏”艺术节。
伴随大兴安岭加快发展的铿锵脚步,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今日的呼玛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变。近年来,呼玛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因砂金禁采、林业停产带来的困境,坚持“生态建设立源,三农工作固本,产业体系立县,财源建设兴业,招商引资强基,特色经济富民,建设新型农村,构建和谐呼玛”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大兴安岭经济强县”为战略目标,实施“六个一百万”工程(即发电装机100万千瓦,冷水鱼养殖100万亩,煤炭年产100万吨,铁粉年产100万吨,水泥年产100万吨,口岸过货100万吨。“六个一百万工程”全部建成后,年综合贡献财力近期全口径为1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亿元,远期全口径1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8亿元。届时,呼玛不仅将一跃成为大兴安岭经济最强县,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中的位次也将大幅前移。)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8年,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49346万元,全口径预算收入完成4856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76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9861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757元。在全省县市综合实力排名:2007年为53位,2008年跃升至第42位;2008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排名第10位,农村人均收入排名第27位,呼玛已经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三农工作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们适应现代市场需求,提出并推进了“打造中国最北高寒生态农业之乡”品牌战略。与清华大学合作在我县建立了“清华大学绿色食品基地”,申报了5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粉、大豆、黑木耳等有机农产品直接供应清华大学。借此影响,我县有机农作物声名鹊起,有的甚至供不应求,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每年冬闲时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对全县耕地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产量提高10%,科技生产深入人心。总投资4000万元的旱涝保收田于去年11月份正式开工,建成后农业“靠天吃饭”将成为历史。农村高低压电网实现国网供电,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投资300万元、储存能力1.2万吨的国储粮库已经开工,储存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问题有效解决。目前,我县良种覆盖率、机械作业率和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90%、95%和60%,居全省前例。为实现特色发展,我们实施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温室蔬菜、食用菌、特色养殖、北药种植、山野产品采集加工等特色产业迅速崛起,形成规模,已占踞我县农业生产“半壁江山”。在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投入7000万元新建和改造了农村生活文化设施,对4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农村面貌迅速改观。我县被农业部等四部委授予“绿色小康县”称号,4个村和40户农民被授予“绿色小康村”和“绿色小康户”称号。工业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建设了大兴安岭对俄贸易园区呼玛分区,几年来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基本建设,目前入园企业有3个,运行良好。构建了十大产业体系即:构建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开发、山野林副产品加工、地方经济工业等“十大产业体系”。以扶强壮大每个产业龙头企业为牵引,以保证优势资源生产开发能力为基础,以项目争取和建设为平台,努力为“十大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优良的发展空间。目前,以丽雪分公司、香麦公司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以虹京钼业集团、兴安桥铁矿、硅镁冶炼厂为龙头的矿产开发、以酱品公司为龙头的地方经济工业,以绿野公司、雪岭酒业为龙头的山野林副产品加工,以对俄贸易合作园区为龙头的口岸外贸,以民族风情、界江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以成云牧业为龙头的特色养殖,以龙江港口、运输公司为龙头的交通运输,以黑呼公路、鑫马热电联产、党政办公大楼和城欣公园改造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三间房水利枢纽、桃园峰电站、旱涝保收水利工程为龙头的水利水电等“十大产业体系”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对县域经济的强大提升力凸显出来。项目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县组织建设的呼玛历史上第一条最长、全区最高等级的呼黑公路已于去年10月份竣工通车,圆了呼玛几代人的梦想。总投资50.25亿元的三间房枢纽项目已通过水利部预审,中国最北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有望开工。总投资4000万元的旱涝保收田项目已开工建设。对俄口岸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口岸基本建设全部完工。我们争取的黑河—呼玛—韩家园“龙江北部”铁路环线项目,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推进项目,列入国家铁路中长期规划。通县公路项目已得到地区批准,明年将开工建设。总投资1.1亿元的村屯通电项目一期资金已经到位。招商引资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投资3500万元的兴安矿业、投资6500万元的桃园峰水电站、投资1.2亿元的鑫马热电联产、投资3000万元的香麦公司、在全区投资7亿元、在我县投资1.2亿元的虹京矿业等近20家企业先后落户我县,并不断发展壮大,部分企业已进行了二期投资扩建。虹京矿业受我们热诚服务的感动,为我县的教育发展捐赠200万元。此外,投资3000万元的森杰木业、投资7000万元的金鼎霖肉牛养殖、投资1亿元的艾博岩金开发、投资4亿元的鑫马热电二期等项目已经签约。旅游产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打造了“界江航道龙江唯美、呼塔公路森林浪漫、黄金驿道淘金怀旧”三条旅游廊道,塑造了“兴安之根、龙江之旅、鄂族之情”旅游形象。重点开发了“三合战斗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桃园峰龙湖旅游度假区、“鄂伦春文化艺术之乡”白银纳民族风情园、“龙头第一漂”龙头山风景区、“龙江第一弯”八十里湾风景区、“中国画山”旅游度假区、“拓荒者乐园”察哈彦旅游风景区、“黑龙江龙头风景旅游区”、“樟子松母树林”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淘金城”韩家园生态旅游等十大旅游风景区。社会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三年投资7亿多元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改造了50公里边防巡逻路,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6座桥涵,完成了22万千伏国电输变电线路建设,新建了呼玛镇内水泥路面30公里,投资2000万元新建了三星级知青宾馆,完成投资1.2亿元的集中供热建设,集中供热面积达24万平方米,投资800万元新建了广播电视大楼,广电设施达到全区县级最先进水平;投资220万元新建了县妇幼保健站,基层医疗保健水平跻身全省先进行列,投资3500万元新建了党政办公大楼,并将对周边地区进行大规模改造,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6970平方米的廉租房已经完工。经济适用廉租房二期、职业学校、幼儿园、中学生宿舍楼、体育馆等一大批民生工程正在建设中。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五险”社会发放率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4%,三年为农民核销医药费近500万元。实施了“感人、连心、创新、文明”工程和“八个一”尊老敬老活动,每名处级干部带头资助1名贫困学生,三年来为贫困家庭捐款50多万元,每年为老年人做好事100多件。新建了医院综合住院大楼、疾病控制中心和乡村卫生院(所),三级卫生体系“三网四化”建设强力推进,全省初级卫生保健会议在呼玛召开。教育工作开展了“名校、名师、名生”创建活动,三年高考二表以上进线率均在30%以上,连续10年居全区普通高中第一。社区建设独具特色,每个社区都立足居民不同情况,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特色创建活动,成为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环节。不断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强势开展了“严打”斗争,命案全部告破。平安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社会安全满意率达到95%。文明创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们坚持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原则,大力发展了田园、民族、冰雪、界江、军营、校园、广场、社区等13种特色文化,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倾力打造,确保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入脑入心,真正达到了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提高思想的目标。特别是充分发挥了我县白银纳乡鄂伦春民族乡的优势,把打造鄂族特色文化作为重点,在北京成功举办了鄂伦春民族服饰展演等民族文化推介活动,得到首都文化界的广泛关注。鄂伦春民间艺术团在各级大型演出中获得一致好评,成为一个真正由农民组成的明星艺术团。我县鄂伦春民族展馆被确定为国家民族博物馆分馆和国家鄂伦春文化研究基地,作为“兴安十大名片”的鄂族文化已成为大兴安岭文化的主打品牌。在中国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四个部门举办的全国青少年才艺大赛上,我县参赛的选手夺得金银铜4块奖牌,县青少年宫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基地”。2006年,隆重举行了“呼玛县解放建政60周年”大型庆祝活动,围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开展了经贸推介、回顾展览、观光旅游、庆祝大会等一系列活动。新华社、黑龙江日报、省电视台、中国绿色时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参加了活动的报道工作,充分展示了呼玛60年来的辉煌业绩,签约引资额8700万元,树立了呼玛良好形象。2007年,大兴安岭地区“夏促会”在时隔10年后又一次在呼玛召开,我们利用全区各地领导齐聚呼玛之机,充分展示了我县近两年的巨大变化。2008年省委书记吉炳轩到大兴安岭视察,大兴安岭地区汇报会在呼玛举行,我们又一次抓住这一难得良机,不仅向省委展示了呼玛的发展成就,还通过向吉书记汇报工作争取到旱涝保收田、龙江北部铁路环线和鄂伦春特色民族旅游等重大项目。今年我们又配合完成了由新华社、黑龙江日报社和地区媒体组成的“重走黄金路,再寻古驿站”采访团在我县的采访任务,充分挖掘和展示了我县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
以上只是历史的、自身的、纵向的比较,如果从现实的、全面的、横向的方面比较,我县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县域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不强;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传统工业逐渐萎缩,缺少立县龙头和骨干企业;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支持发展的力度很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制约发展的硬件环境亟待改善;个别干部的思想观念不新,领导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
在困难和问题面前,呼玛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敢于面对一切压力和挑战,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坚定执着的发展信心。这信心来自于,我们时时立足县情,着眼全局,审视自己;我们善于总结历史和他人经验以前瞻未来;我们能够正确认清形势,不断去开拓创新。这信心来自于,呼玛历史积淀厚重,底蕴深邃,有淳朴民风、和谐精神等良好的人文优势;山清水秀、沃野千里,有纯天然、无污染的生态优势;草茂林丰,物产丰富,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口岸将通,有优越的地缘优势;坚持与人为善,互利共赢,有推动发展的环境优势;与处在改革开放前沿上海的知青关系天成,交往甚密,有特殊的人缘优势,再辅之以天保工程、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林建设、利好农业农村等优惠政策,以及黑呼公路骨干网提档升级,中国龙江北部铁路环线将开通,以三间房水电站为主的水电开发,以椅子圈、鸥浦为主的煤炭增产改造,以兴安桥、北西里、呼玛河渡口为主的铁矿开发等,都是呼玛快发展、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动力和源泉。因此,我们说未来的呼玛有发展,有更大发展,而且有持久的发展。
因为大海,横亘在中俄边境上的黑龙江才与相距万里之遥的黄浦江水系相连;因为历史,地处塞北的呼玛与南国的世界大都市上海有了跨越时空的联系;因为“上山下乡”,呼玛人民与广大知青结下了血浓于水的友谊和亲情。无论历史与社会如何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但呼玛人对此则有特殊的感受和永恒的情结。知青的到来,给呼玛的建设史平添了浓重的色彩,之于呼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历史性的、巨大的,之于呼玛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推动是空前的、深远的。历史不会忘记知青当年“一腔热血报国恩,两肩昆仑为人民”的壮志豪情;历史不会忘记知青别土离乡与亲人分开时的感人场景;历史更不会忘记知青当年在边疆的“大有作为”。
知青的夙愿和呼玛人民的期待,在感情和利益上是相同和一致的。呼玛县委、县政府和呼玛人民将更加坚定地把知青精神作为呼玛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的特殊教材,永远予以弘扬和传播。我们期盼着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更多的知青能经常“回家看看”,也相信知青能够把更多的海内外有识之士推荐给呼玛,把呼玛推介给外界,祝愿在未来的事业发展和人生道路中,呼玛与知青友谊与合作迈入更高的境界。
为了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办得更加隆重、热烈、喜庆,呼玛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举行纪念活动的同时,举办第五届“呼玛之夏”艺术节。百年老县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呼玛当之无愧的成为大兴安岭东部地区的文化中心。以鄂伦春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其独特浓郁的北方文化韵味、神秘原始的少数民族风情,已经成为兴安原生态文化的最杰出代表;记载着抗联三支队战斗足迹的抗联文化,记录了一段浴血坚持、可歌可泣的历史,将永远成为呼玛大地的光荣与骄傲,激励后人不断进取;由我们在座各位知识青年亲身参与、共同创造的知青文化,以广大知青无私无畏的爱国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支援边疆建设的波澜壮阔的壮丽篇章,并在四十年后的今天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又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此外,渔猎、农耕、森林、冰雪,呼玛文化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不但传承着历史,还必将开拓未来。
呼玛县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本届县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加快大兴安岭经济强县建设步伐的有力举措,把文化建设同绿色食品、旅游产业及边境口岸明星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了文化快速事业发展。迄今为止,“呼玛之夏”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作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本届艺术节是对我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建设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对于提升城市品味、扩大对外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夏季是呼玛最美丽、最迷人的季节,在这样的一个季节里我们相聚在呼玛,真诚地希望知青朋友们能够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让我们在这北国壮美的风光中,在激扬澎湃的黑龙江畔,一起放歌青春,放飞理想,放眼未来。最后,祝愿知青朋友们呼玛之行愉快,阖家幸福,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