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知青代表,同志们、朋友们:
八月的兴安大地生机处处,如一幅幅美丽斑斓的画;八月的苍山林海松涛阵阵,如一首首波澜壮阔的诗。在这如诗如画的季节里,我们同来自雷州半岛、东海之滨、中原大地、长城脚下、龙镇鹤乡等祖国各地的知青代表相集在黑龙江呼玛县,共同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畅谈当年知青保卫边疆、建设呼玛的珍贵历史和创立的不朽业绩,共叙呼玛人民与知青结下的绵远亲情和深厚友谊。在此,我代表中共呼玛县委、呼玛县人民政府和全县人民,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与会的全体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当年所有在呼玛插队的带队干部、广大知青表示亲切的问候!向四十年来一直为呼玛经济社会发展默默做着贡献的留守知青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浪潮中,呼玛大地云集了8000多名来自上海、齐齐哈尔、北安、海拉尔等地的知识青年和400多名上海干部。当年,知青告别了都市,别离了亲人,来到遥远的风雪边疆,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垦荒、戊边的艰苦生涯。知青们突破高寒禁区,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为边疆呼玛的开发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呼玛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十年来,呼玛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耕地面积增加70%,粮食总产提高150%,农副业总收入增长112%,农业机械化程度也有大幅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知识青年和广大社员并肩战斗、辛勤劳动的结果”。知青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滚滚龙江、茫茫原野、巍巍兴安。知青在边陲创立的不朽业绩将永载史册,英名将永远铭记在呼玛人民心中。
知青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正是年轻的共和国经济刚刚走向复苏,工业显现飞跃,农村依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社会就业压力大。知青的到来,既消解城市就业压力大的实际问题,为国家分担了忧虑,又为落后的农村带去了急需的科技知识,新的思想,新的信息,新的文化,新的文明与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捍卫祖国边疆稳定和领土主权构筑起一道血肉长城。他们有的为抢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而壮烈牺牲,把青春、热血都无私奉献给了为之奋斗的土地和那里的人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人生这架天平上,唯有经过大波大澜份量最重,在一定意义上讲大苦大难也是人生的财富。有过知青生活的这代人,真正体味了古人所云“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智,饿其肌肤,劳其筋骨,疲乏其身”这人生极浓重的酸甜苦辣的历炼,也由此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风云中搏击。知青经受了北国风雪严寒的考验,思想、体能、生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体会了农村条件的艰苦,农民生活的艰辛,学会了生产生活技能,品尝了播种收获的甘甜,也炼就了顽强不屈的意志,产生强烈的变革农村的愿望和责任感,养成了关心国家,乐于奉献,勤奋学习,乐观向上,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品格,保持了艰苦朴素,联系群众,清正廉洁,身体力行的好作风。正是靠十年炼就的刚毅、果敢、顽强和培养出的勤劳、朴实、善良,使每位知青的人生之路都有了坚实的基础,以致在此后的人生旅途中,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够直面相对,勇敢战胜,成为共和国一个时代的中坚,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光荫荏苒,日月如梭,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知青返城后,分布在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各个领域,科学、文体、教育、卫生等各条战线,在人生新的起点上,广大知青很快就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这让呼玛的父老乡亲感到无比宽慰。更让呼玛人自豪的是,知青们无论是商家,还是政要;无论是在岗,还是离(退)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始终眷恋着第二故乡——呼玛,思念着那里的亲人。十年的插队经历使知青们刻骨铭心,与淳朴的老乡的情缘,虽时空遥远也魂绕梦牵,难以割舍。知青对呼玛的情,呼玛人对知青的意,如黑龙江水一样绵远、深长,如兴安岭青松一样坚定、真挚。知青们虽已离开边疆呼玛,离开曾经流血流汗流泪、痛苦与欢乐交织的土地,但在心灵深处,会永远执着地认定呼玛很美,因为呼玛这北大荒的经历已成为知青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永恒的一部分。回忆当年,畅想未来,回家看看,几乎成了每一个知青要圆的梦。
改革开放以来,呼玛人与上海知青的交往日渐增多,尤其是1999年在上海举办纪念上海干部、知青赴黑龙江省呼玛县上山下乡三十周年联谊会以后,上海干部、知青或组团、或携妻带子,回访呼玛者不断增多,不远万里追索那久远的青春印记和难以割舍的亲情。每次知青的到来,不仅给呼玛这片黑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给久盼他们的乡亲故友带来了无比欢乐、快慰和感动。无论知青们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父老乡亲的最为隆重的礼遇。知青与父老乡亲相见时“未曾相拥,竟无语凝噎”的一幕幕动人场景,让在场的人们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上了年纪的老乡把知青看做游子,说不完,看不够,关心“你在它乡还好吗?”。
历届呼玛县委、县政府都十分重视知青工作。知青们立足世界级都市,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沿,具有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具有与国际、国内各界交往的优越条件,又与呼玛人民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情,以致于县委、县政府把知青作为独有的“人缘”优势和宝贵的资源财富。为弘扬和展示知青在呼玛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光辉奋斗历程,呼玛县先后出版发行了《呼玛知青风云录》上下集,并于2009年7月再版。为给知青返乡提供全方位和更周到的服务,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知青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日常工作机构。在财力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主体工程8000多平方米的呼玛知青宾馆。这是全国首家以知青命名的县级高档宾馆。此举得到了全县的拥护和响应,也在社会特别是上海知青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原在开库康乡插队的上海知青、英资上海银业投资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管其昌与15名知青返乡时慷慨解囊,为知青宾馆捐资15.3万元,上海知青共捐款51.3万元。知青宾馆于2006年8月,呼玛庆祝解放建政60周年时启用,宾馆内部开设了200平方米的知青展厅,用文字、照片和实物展示了知青当年的精神风采及奋斗历程。今天,我们又为反映知青生活工作的浮雕《青春的足迹》进行了揭幕,呼玛知青展厅和新建成的浮雕,已成为一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和知青精神的教育基地,是一座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丰碑。
知青们始终没有忘记呼玛这段情缘,时时关心着第二故乡,祈盼呼玛又好又快的发展,想方设法为呼玛与外部联系牵线搭桥,把促成呼玛与外部交流合作作为回报家乡的第一位要务。许多知青已经不止一次的回访第二故乡,他们回访的初衷已从纯粹意义上的探亲访友、旅游观光,转变为考察项目,投资兴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呼玛的发展做着贡献。1999年,上海知青周开建与浙江大普集团和杜帮集团老总到呼玛考察,为呼玛酱菜厂改造投资100万元。上海知青树吉发个人出资12万元,资助东北农业大学,用于培养边疆急需人才,并为呼玛发展旅游业,捐赠了一辆大巴,并将在呼玛建设知青别墅。上海知青、上海瑞金集团闵行医院院长张大东和实业家张女士向加格达奇区教育界捐款1万元。张大东还每年几次来大兴安岭,以自己精湛的医术,成功地为数十名心脏病患者实施了手术,并组织开通了远程会诊,开展远程医疗,受到边疆人民的爱戴。上海知青孙建国为呼玛法院无偿提供数台电脑,改善办公条件。2001年,上海知青曹建荣、周国兰等回访时,看到呼玛农村仍比较贫困,为兴华乡新立村学校资助10台电脑,改善办学条件;2002年国庆节期间,两人带8名知青再度来到呼玛,为兴华乡新立村的乡亲们馈赠礼品及人民币4万元;周国兰还为出版《知青风云录》赞助5000元人民币。2001年,时任上海农行营业部经理的杨丽重返呼玛鸥浦乡,为鸥浦村乡亲父老赠送人民币近万元。上海知青黄大信利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科长有利条件,为出版《知青风云录》提供方便,降低了该书成本。上海知青张国平为《知青风云录》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2004年初,上海知青车鸿国从互联网上获得美国某公司欲在中国投资建千头鹿场及深加工厂信息,当即和原上海干部应仁才多方协调,四处奔波,欲将项目落到呼玛。虽然没有成功,却体现出上海干部、上海知青对呼玛的真诚和感情。2004年5月,原在三卡农村插队,现任上海第一建筑服务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朱宝善为回报第二故乡,投资300万元建起一座饲料加工厂,成为上海知青在呼玛投资建厂的第一人。2007年6月,高妙根、树吉发一行在呼玛进行了考察调研,决定在兴华乡投资建一个狐貉养殖场。9月12日树吉发、黄尽能等5名知青再次来到呼玛投资20万元人民币与兴华乡集资款20万元合资40万元正式成立兴华狐貉养殖股份公司。同时,拟定在呼玛建设知青风情园,现正在运作当中。2007年7月,原老金山知青耿丹平、王卓琪、乔卫平等一行23人在金山乡党委、政府组织召开的座谈会上积极建言献策,为金山乡发展牵线搭桥,此行他们出资5000元为老金山村修建办公场所,还集资3000元给生活在呼玛知青的子女购置物品。曾在金山乡新街基二队插队,现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的李小祥,离开金山乡36年,但他始终挂念呼玛。三十年多来,他多次写信或打电话寻问老乡、朋友的境况。2007年6月,他无偿捐助价值30多万元,包括灯具、音响、音箱、功放在内的一批舞台音响设备,在呼玛举行建党86周年庆祝活动的重要时刻运抵呼玛,给呼玛人民送上了一份深情厚意,为边疆的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2007年7月原北疆三连知青蔡伟国、谢珍珠夫妇一行17人怀着对第二故乡无限的深情,欣然给北疆中心校和呼玛一中捐资10万元人民币,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又捐款7万元给北疆乡政府购置一台轿车,2008年又给予教育、广电以资金和设施支持。2007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原呼玛县文化馆长、上海知青叶磊将自己于呼玛解放建政60周年活动期间,在呼玛县鸥浦乡三合村拍摄的吴八老岛全景和请上海书法界朋友题写的,由本人创作的颂扬驻军官兵的诗词,组合成堪称诗书画三绝的作品,赠给守军某团五连,让守边固防的人民子弟兵备受鼓舞。华东师范大学刘琪教授在呼玛投资200万元成立了金松经贸公司。杨丽女士2005年协调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四季呼玛》专题片,并为鸥浦乡捐款捐书。任志英女士也将在呼玛投资进行山野产品深加工。很多知青为前往上海探亲、访友、看病、子女上学的呼玛老乡以最高规格的接待,提供最周到的服务,等等事例不胜枚举,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呼玛县是大兴安岭地区唯一以农为主的纯行政县份,辖6乡、2镇、1个办事处,54个行政村;面积1433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有汉、满、回、鄂伦春、达斡尔、俄罗斯、朝鲜等18个民族。呼玛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底蕴深邃。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筑呼玛木城,1914年置呼玛县;1946年解放建政,1981年析置为呼玛、塔河、漠河三县,为大兴安岭地区唯一二类革命老区。呼玛山川壮美,资源富集,商机无限。呼玛现有耕地113万亩,天然草场338.9万亩,林地25万公顷,边境线长371公里。境内有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大小河流39条,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有黄金、煤炭、大理石、铁等多种矿藏,开发潜力巨大;有黄芪、党参、赤芍、北五味子等300多种野生中药材;有蓝莓(都柿)、草莓、稠李子、亚格达等数十种野生桨果;有蕨菜、金针菜、明叶菜、老山芹等数十种山野菜;有黑木耳、榛蘑、毛尖蘑、羊肚菌等食用菌;有鲟鱼、鳇鱼和“三花五罗七十二鳞”等冷水鱼;有棕熊、驼鹿、紫貂、飞龙等珍禽异兽,素有“锦鳞在水,奇兽在山,香蕈在林,珍禽在天”之美誉。大冰雪、大森林、大界江、黄金古道、古战场遗址、少数民族风情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别具特色,为旅游业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